近日,“英國姑娘”百安居改嫁“中國小伙”物美的事情,在業界傳得沸沸揚揚。在華虧損7年之久的百安居終于把七成股權賣給了物美集團。從剛進入中國的高調與雄心壯志到今日的改嫁,百安居緣何有如此巨大的變化?物美收購百安居是否進入正式流程?本周,北京晨報記者對此事進行了采訪。
越來越冷的百安居賣場
百安居1999年進入中國內地,目前擁有39家門店和超過3000名員工。剛進入中國的百安居,以新穎的業態吸引了不少消費者。2004年百安居中國建材業北京峰會上,百安居指出,在發達國家建材零售業90%至95%為倉儲超市業態,達到這個比例用了20年時間。他們雄心勃勃地表示,在中國這個時間將縮短到5年,5年后中國目前占主導地位的傳統攤位制市場必將退出江湖或轉型。
然而翠豐集團2013財年年報顯示,在入駐的12個國家及地區中,法國、英國和波蘭三個主力市場中的5個家居建材品牌為集團8.05億英鎊的總利潤貢獻了97.17%的份額,中國內地的營業利潤出現了600萬英鎊的虧損。而這已是其中國區業務連續第七年虧損。
近期,記者走訪了京城的幾家百安居賣場,發現百安居內的打折招牌幾乎掛滿了整個店,但前來購買的消費者卻是少之又少。以四季青橋的百安居店為例,衛浴產品幾乎都是滿1000減200元,地板則紛紛打出買十送二等招牌。因為冷清,銷售人員也是無精打采。百安居店內的蕭條,似乎已經成了常態。
百安居落敗因水土不服
世界龍頭家居企業為何搞不定中國市場?很多人認為是“水土不服”。北京家居行業協會秘書長劉晨認為,百安居模式在進行市場定位的時候就已經吃虧了,建材超市的市場屬性決定了其標準化程度比較高,更適合單品管理以及品牌色彩相對較弱的小商品。“而國內的家居賣場,屬于‘精品店中店’的經營模式,賣場功能更加完善,集展示、服務、交易、體驗為一體,利于品牌效應的顯現與疊加,而且基本是廠家自有經營,賣場提供載體,這是超市難以做到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