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綠地旗下首家超市“上海外高橋進口商品直銷中心寶山店”正式開業,首次進軍零售業。
綠地在新聞稿中指:“此舉標志著綠地集團啟動戰略轉型,正式進軍消費領域,并且是集團實施大消費戰略的一個重要節點。”
這不難令人想起,十多年前萬科為走向專業化,忍痛“做減法”,從業務體系中剝離萬佳的故事。
在郁亮宣揚“不求規模,要的是有質量的增長”的當下,走輕資產路線成為萬科的方向。而綠地進軍零售業,與萬科的發展方向似乎已南轅北轍。
綠地開超市
綠地旗下首家超市定位為面向都市人群的競品超市,由綠地集團與上海外高橋進口商品直銷中心共同打造。
綠地商業集團常務副總經理薛迎杰表示,上海外高橋進口商品直銷中心的誕生,是自貿區政策利好百姓、讓百姓享受國家發展紅利的典型代表。“綠地集團與之強強聯合,讓更多百姓享受到這一紅利,并且也契合綠地集團營造美好生活的企業宗旨。”
資料顯示,寶山店超市位于上海寶山綠地新都會一層,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熱門商品。
而綠地新都會是綠地集團在上海寶山打造的首個商業廣場,于2003年1月正式開業,旨在打造服務于周邊居民集吃、住、行、游、娛、購,輔之創新性經濟產業的中高檔商業體。
介紹稱,綠地超市與普通賣場的區別在于,除了100%是進口商品外,還引入互動體驗區,引導消費者深入了解商品,實現體驗式消費。
“在‘進口水果體驗區’,顧客不僅可以試吃體驗,也可以選擇禮籃搭配或水果切片服務;‘生鮮區’陳列的大量鮮活海鮮,提供現場分割及試吃體驗;在‘酒窖’吧臺,顧客可以免費試飲,品嘗世界知名產區美酒。”超市相關負責人介紹。
綠地方面稱,寶山店是綠地集團旗下的第一家超市,是集團實施大消費戰略的一個重要節點。綠地集團推出精品超市進軍零售業,正是因為看到了人們對于健康和品質的關注,以及中國消費升級的契機。
另據了解,綠地集團此前提出的大消費戰略為,順應中國市場消費結構和消費需求轉型升級的趨勢,圍繞快消品、日用品、醫療健康等“大消費”相關的領域。綠地計劃未來5年強化全球經營,多元發展,在若干領域培育一批“綠地系”企業。
隨著寶山店開業,綠地集團與上海外高橋進口商品直銷中心將繼續合作,位于上海長寧區和徐匯區等區域的綠地超市也在籌備中,預計2015年開業。
專業化與多元化
市場更關注的或許是,綠地作為在房地產銷售規模上足以叫板萬科的企業,正在進軍萬科十多年前放棄掉的行業。
2001年9月,在深圳東湖賓館舉行的第2次臨時股東大會上,萬科董事會通過了轉讓萬佳百貨股權的議案,將萬佳賣給了正好有意擴大內地零售業務的大股東華潤。
隨著將萬佳百貨出售,萬科徹底退出了零售行業,也標志著萬科專業化戰略調整全部完成。彼時王石稱,總算把萬佳賣掉了。時間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金手指”委實風光,但要想更大更強,必須忍痛斷臂,走向專業化。
綠地進軍零售業走上與萬科完全相反的道路,這是否是一條不那么“專業化”的路?
在新時代證券地產行業分析師裴明華看來,萬科與綠地進軍零售行業的出發點并不相同,但較為一致的是整個地產行業都在轉型,大家能看到行業的天花板,都在謀求轉型。
“郁亮說過,更多的資源意味著更多的資源占用和更多的存貨。萬科一直在追求輕資產模式,不太追求資產過多、資金沉淀。”
“綠地走多元化道路,攤子鋪得大,涉及到的行業比較多,不能從單純的地產公司角度去看,未來發展的野心是很大的。”
“他們角度是不一樣的。”裴明華表示,很難說萬科現在的策略就是穩妥的,或者綠地的策略就是正確的。
另有熟悉綠地的分析師則表示,綠地現在要做大消費戰略,自己做零售超市并不意外。“而且超市也并不意味著重資產,可能綠地希望用超市這種方式把客戶粘合在一起,粘合在自身的商業體上。”
上述分析師還指出,房地產企業相對來講對物業成本有較高可控性,在這樣的物業當中做超市,不管是以自營的方式也好,還是引進其他的超市品牌,都是維持物業的人流量,保證客戶的粘性。
“做不做零售是各家公司的戰略不同,萬科要做輕資產,而綠地則是要做大消費,現在沒有辦法來評判誰優誰劣,都是各自不同的選擇。”該分析師稱,綠地集團已經做得這么大,是否做零售都是定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