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張小姐購買了一款知名品牌的布藝折疊沙發,收貨時,出于對大品牌的信任,張小姐只是囫圇地觀察了沙發的外觀,感覺沒問題便簽收了,并且一直當沙發使用。
幾天后,家里來了客人,需要將沙發展開,這時張小姐才發現,在折疊沙發的底面有一條很長的口子。張小姐隨即致電該品牌的售后電話,經過一番口舌后,商家最終同意為其更換沙發外套。
案例二:
同樣疏于驗貨的肖女士就沒有張小姐那么幸運了。在建材超市,肖女士花了三千多元購買了一款浴缸,銷售人員告訴肖女士,產品會免費送貨上門,收貨后再撥打品牌售后電話預約安裝時間。
收貨時,同樣是出于對品牌的信任,又看到浴缸被包裹得嚴嚴實實,于是,肖女士沒有開封驗貨便在簽收單上簽字。張女士回憶到,當時送貨人員也沒有告知她先驗貨再簽收。
隨后,安裝人員前來,打開包裝后卻發現浴缸底部有一條裂縫,無法安裝,工人表示這條裂縫會造成日后浴缸漏水。
肖女士致電該建材超市,超市表示產品簽收就證明產品沒有質量問題,無法進行退換貨處理。肖女士又致電廠家,廠家認定產品是送到后由肖女士人為破壞的,他們不對此負責。問題至今仍未得到解決。
案例分析:
驗貨環節經常被消費者忽略。但是收貨后,產品一旦發現紕漏,責任上的劃分往往會出現分歧,形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
案例中的張小姐是幸運的。幸好她購買的是布藝沙發,即便更換也只是沙發套,企業并沒有太多損失,與其跟張小姐糾纏把事情鬧大,到不如予以解決,還落得個好口碑。
但是,肖女士買的是浴缸,價值三千多元,企業就沒那么容易讓步了。收貨時,肖女士已簽字,從企業的角度看,產品是在簽收和安裝之間產生的破裂,便認定產品是肖女士人為破壞。然而,從肖女士的角度出發,簽字證明貨已收到,自己并沒有打開包裝,加上浴缸體積大重量沉,即便驗貨也很難將它翻過來查驗底部,更何況,肖女士沒有理由故意損壞,于是肖女士認為產品到貨前就出現了問題。雙方各執一詞,陷入僵局。
就此問題,記者咨詢了朝陽消協,投訴部工作人員表示,這種情況確實棘手,由于肖女士已經簽收,無法明確劃分究竟是產品質量問題、還是貨到后人為損壞,目前只能是繼續與企業或超市協商解決辦法。
表面看來,如果肖女士在收貨時仔細地查驗了貨物,后面的問題就不會出現了。然而,就沒有別的辦法避免此類事件了嗎?試想,如果廠家能將送貨與安裝一氣呵成,后續的糾紛是不是就能避免呢?
一些建材企業采取送、裝分離的服務方式,這就導致廠家送貨與安裝之間這段時間的空白。據了解,目前還沒有法律法規規定廠家必須送貨與安裝同時進行,也沒有對這期間的責任進行化分。那么,萬一產品在此期間出現了質量問題,責任歸屬將很難判定。
在企業沒有對送、裝分離的服務模式進行改良的情況下,消費者就必須高度重視驗貨環節,并且在安裝前注意對產品的保護。分清責任,才能有效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