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實體經濟在明顯萎縮,金融在虛假繁榮,家居行業作為資源消耗型產業,除了稅收和就業是紅色經濟需要的硬指標以外,顯然與可持續、低碳、環保和雙創的指導思想等是存在被邊緣化的危險的,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家具行業似乎在發生一些變化。
1、渠道銷售向品牌營銷轉變;
家具間的競爭已不是以終端專賣店的數量和工廠的規模為單位了,傳統的渠道在互聯網經濟的蕩滌下,在整體家居跨州連郡的強大整合之下,原有渠道擁有的市場份額可以說是丟城失地,萬科集團投放市場80%是精裝房,以2014年的數據來看,光衣柜家具這一陀 200多個億的市場份額就被定制搶走了。剩下來的市場份額的80%又被大品牌占有,實木類中高端品牌如華豐、南洋胡氏、華日、聯邦、月星、曲美等仍然按照 20%-30%的速度持續領先,一線品牌可謂處變不驚,而且“高而不貴”的趨勢在深度演繹,這對中低端品牌的競爭力又是一記勾拳:自2003年以迪若雅為代表的品牌首推中國板木家具以來,其綜合性價比較高的板木家具曾經在二三線市場叱咤風云,原來處于底端的一些品牌,站對板木的風口后升位成二線品牌,雖然二線家具品牌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但由于數量眾多,競爭激烈、狼多肉少的市場局面在2014年年底便進入了冰川時代,產品抄襲之風可謂登峰造極,產品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向上走是眾多老板的選項。三四級市場份額還是集中在全友、明珠等;那么,二線家具品牌如何贏得市場,成為家具老板們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一是擺正心態,不可盲目升一線。有些二線品牌為了一個好名頭,爭相向“一線”靠攏,但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線品牌哪個不是經過千錘百煉,經歷千辛萬苦才打造出來的。在資金實力、生產規模、渠道規劃、市場培育等各方面還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如果盲目攀比,貪大求強,就有可能損兵折將。當下,二線品牌必須擺正心態,把握好二線市場特征,進而夯實內功,循序漸進,才能取得預期的成果。
2、不懈地追求創新;
提到創新這個詞匯,多少有點底氣不足,據筆者對諸多具有代表性的一二線品牌調研分析,對于當前的家具行業總體情況來講,創新事實上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偽命題,從產品開發到營銷策略再到終端表現,模仿與抄襲其實是所謂“創新”的全部內容。許多知名的家具理論家和老板非要把局部的技術改良或管理改善都冠以創新的噱頭表達自我,這也是形成企業戰略虛空的一種思想根源。再從近兩年產品走勢來看,歐式、美式、新中式包括部分韓式在深圳、成都、上海三大展會上唱主角,好像是大部分企業走對了路子,但事實上與往年相比客流量、簽單量、都在嚴重下滑。產品風格競爭已無多大空間,但產品的定價、材料、做工、功能等都成為了主流競爭因素,同臺競技使美玉和石頭原形畢露,消費者和經銷商是不可能為南郭先生經常買單的!所以,在工藝、技術、服務、市場等條件相當的情況下,產品創新力是二線品牌贏得市場的不二法寶;三是靠服務贏得信譽。客戶是上帝,服務無底線。對二線家具品牌來說,占有市場重要,做好服務更重要。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品牌為爭奪市場,做了許多上新品、升檔次、搶市場的“硬活”,而往往忽視了升級服務的“軟功”,以至于在市場競爭中顯得力不從心,這是值得警惕和需要改進的。
最近兩年的確有些新動向值得注意:終端前移、前段攔截,電子商城、社區店、倉儲式銷售,越來越多的房地產商直接聯系家具生產,提供配套家具的精裝房等等!多元化的渠道正在重新定義市場,賣場的跨界革命足以讓那些還沉迷于先前成功形成的孤芳自賞和經驗主義者陷入滅頂之災的險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