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句容市天王鎮袁巷村的農民正在栽植當地從沒有過的蘆筍。該村學習“戴莊經驗”,利用自身的生態環境,發展新品蔬菜,利用大棚種植蘆筍110畝,以帶動本村蔬菜產業的發展,幫農民致富。
前天的《鎮江周刊》刊發整版文章《家具換新容易棄舊難》,戳中了人們心中的痛點。看完此文,三個聯想由然產生。
最直接的聯想即是,這廢舊家具確實“遭罪”。別的不說,本報先后曝光的那些市區不合宜的新生“垃圾場”,哪一處沒有廢舊家具混跡其中,共同“禍害”周邊環境。“難賣、難扔”的廢舊家具,不僅是市民的頭痛事,更在被迫“亂扔”之后,成為城管部門、環衛部門的頭痛事,成為城市優美環境的頭痛事。
第二個聯想雖有些遠,卻是有著內在的聯系。“收廢”真是很難嗎?真是不賺錢嗎?且不說曾有多少“破爛大王”發家致富。那曾經的中國女首富張茵,不正是因“收廢”興業嗎?一個廢紙回收,讓她做出了偌大一個企業和完整的產業鏈。同時,因為“收廢”收大發了,張茵亦在環保和節能減排事業上作出了突出貢獻,被授予“2009中國節能減排功勛人物”稱號。
所以,這廢舊家具的回收、處理,確是難題,但更當是機遇。只不過,因為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時日不長,這個問題如今才累積凸現,同樣,這相應的機遇也就是剛剛浮現。
于是,產生了第三個聯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迭起,雖然它因互聯網等高新技術而興,但在傳統產業,包括門檻不高的“收破爛”行當,應當同樣具有廣闊天地。只要這里有市場需求、有難題癥結,就有創業創新的空間,就看誰能正視問題、解決問題,誰就能把握機遇、贏得發展。而這樣的機遇,于創業者是商機,于政府管理部門,于行業管理單位,同樣是實實在在。規范行為的城市法規、扶持產業的商務政策、指引方向的行業引導,創新的工作可以做很多。
一個辯證的認識,出現問題甚至是難題,不利于工作開展、事業發展,但它恰恰同時亦給出了努力的方向、發展的路徑。或許,我們可以以此來重新審視廢舊家具的“棄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