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寺消失40多年后迎來重建??依山而建,翠綠環繞,飛檐翹角,龍紋彩繪。昔日香火旺盛的武漢江夏湖東寺,在消失40多年后迎來重建,重建后的湖東寺,更名為萬壽禪寺。??據悉,湖東寺始建于明末清初,300余年來,歷經滄桑,幾度興衰。3年前,在武漢市宗教局、市佛協以及江夏區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該寺廟才得以重建。??重建后的湖東寺選在了離原址不遠的新店街道洞山寨,背山面水,風景優美。目前,新寺再建的工程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財神殿、龍王殿,和地藏殿。??據建設方負責人介紹:“湖東寺重建工作完成后,除了弘揚佛教文化外,還重點弘揚孝道文化,未來這里將打造成江夏區獨特的旅游勝地?!??湖東寺簡史??江夏區之所以重建湖東寺,源于其深厚的佛教文化歷史。據史料記載,江夏區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寺廟,歷史上佛教興盛時期,江夏轄區的大小寺廟更是多達50余座。??原湖東寺位于鄭店街洞山村,山水相間,比鄰江夏金口。江夏區志稱,金口為“一葦杭江”之地,達摩祖師從金口渡江北上,而湖東寺也是當地知名的寺廟之一。??隨著時間推移,曾經香火旺盛的湖東寺,慢慢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洞山村民介紹說,湖東寺最后一任主持姓姚,上世紀50年代,姚和尚還常帶著他們玩。解放后,這座古寺改為湖東小學,校長名為譚憲章。??至于湖東寺具體的建寺時間,目前沒有過多公開資料,但在江夏區民族宗教局提供的譚憲章于1988年3月18日寫的一段回憶中顯示:“湖東寺始建于南明永暦年間”。??南明永暦年間(1623年-1662年),則為明末清初時期,距今有300余年。??譚憲章在回憶中還這樣描述湖東寺,1952年秋,他調任湖東鄉小學任校長,當時的校舍為一座古廟,名為湖東寺,廟址靠近洞山大隊(今洞山村)劉麻灣。??彼時,湖東寺坐南朝北,墻壁全是青磚,中間五架梁和立柱,都是水桶粗的大木。正中上下有廳,中間是個大天井,左邊上下兩廳,中間有小天井,再左邊上下兩寢屋,中間為廚房。右邊上下兩廳,中間小天井,再右邊是三間平房,作為辦公室,在平房前是院墻。正廳上首是神龕,供有鐵質佛像。當時,這座寺廟面積大約4萬平方米。??江夏區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蔡光宏說,抗日戰爭時期,洞山村為抗日游擊隊周筱山的根據地,此部曾殺死了不少日本鬼子。后來,日軍放火燒廟。譚憲章回憶說,日軍燒毀寺廟后,周筱山出錢重建了此廟,用作武器修械廠。??1958年,湖東鄉小學合并,校舍閑置,無人看守。東山村村民介紹說,到了1968年,該村因興建房屋,村民便徹底拆了湖東寺。??來之不易的重建??直到2007年,江夏區為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在當地村民的強烈要求下,重建湖東寺一事,才逐步進入規劃,次年7月,該項目正式動工。但僅僅建設了半年,由于資金鏈斷裂,后期工程無法續建。??就這樣,湖東寺重建擱置到2012年時,才最終敲定新的建設投資方。為了湖東寺重建再次開工,2012年4月19日,江夏區人民政府專門召開了專題會議,所有涉及到的職能部門全部參加。??會議認為:“恢復重建廟宇,有利于民族宗教事務的規范管理,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的信仰需求,有利于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為此,湖東寺恢復重建工作需加快推進?!??在這次會議上,江夏區政府還明確:一是廟宇新的建設投資方與鄭店街道辦事處要盡快簽訂續建協議;二是除土地使用證外,其他有關建設手續由鄭店街道洞山村委會移交建設投資方;三是是湖東寺前期建設涉及的手續辦理,建設施工、場地守護等費用由元湖東寺建設負責人結清。??另外,會議要求:“各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積極保障廟宇恢復重建工作順利進行”。??江夏區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蔡光宏說:“經市區各級部門批準,寺廟重建手續非常齊全,先后辦理了建筑規劃許可證、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等所有證照,來之不易”。武漢市民宗委員夏主任也表示:“該寺廟在建設手續上沒有任何問題。”??而重建后的新寺,選在了離原址不遠的洞山寨,并改名為萬壽禪寺。據參與籌建的寺廟住持慈心法師說:“此寺在抗日戰爭期間多有殺戮,不宜就地重建,也不宜沿用過去的名稱?!??重點弘揚孝道文化??湖東寺重建工作再次啟動后,贏得了附近村民廣泛贊譽。眼下,已更名為萬壽禪寺的廟宇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且該項目還得到了湖北省有關部門大力支持。??1月4日,湖北省民宗委主任柳望春到萬壽禪寺進行調研時,就如何正確處理宗教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新建寺院內部陳設裝飾、有關露天塑像規定、主要教職人員選聘及寺廟僧團管理等問題與建設方交換了意見。??萬壽禪寺建設方負責人介紹,目前在建的項目中,地藏殿將會成為整個工程的地標性建筑:“樓層為7層,總層高為50.4米,建筑面積3萬余平方,耗資數億元,建成后這里將成為一座‘國神祠’。”??“‘國神祠’主要收錄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涌現出的圣賢人杰,英烈巾幗,供華夏子孫供奉,重點弘揚孝道文化,這也將會是寺廟未來發展方向?!比f壽禪寺建設方負責人說。??而建設方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尋找中國遠征軍遺骸,然后將這些遺骸安放在“國神祠”供后人緬懷。為此,萬壽禪寺建設方專門成立了“中國遠征軍遺骸尋蹤團(籌)委員會”(待批)。??“‘國神祠’(暫定)還設有福位,主要供本寺法嗣,護法居士,皈依弟子,功德信眾去世后使用。”萬壽禪寺建設負責人透露:“福位在官方的備案名稱是‘地藏殿海會玉塔景觀塔苑’。”??對方并出示了江夏區民宗局于2013年12月31日對該項目的建設批復。批復稱:“經研究,同意萬壽禪寺建設地藏殿海會玉塔景觀塔苑以及海會玉塔景觀塔苑區域所設立的供壇、供塔、牌位、福位及佛龕等佛教設施”。??批復還指出:“同意江夏萬壽禪寺接受大德居士及廣大信眾對佛教設施的認捐。涉及有關僧尼、大德居士、信眾的骨灰存放事宜,必須遵循國務院《殯葬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和佛教的相關儀式的規定……”??“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眾所周知,在寺廟存放骨灰,近幾年一直飽受爭議。那么,江夏萬壽禪寺存放信眾靈骨的行為到底如何?對此,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北省人大常委、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正慈大師在接受采訪時稱:“萬壽禪寺由于不對外經營,只對捐助者提供,因此也不存在問題。也符合武漢市殯葬管理的相關規定,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而且環保,節約土地,萬壽禪寺做了件大好事?!??事實上,類似在寺廟存放靈骨一事,目前于全國已是普遍現象,但國家至今沒有這方面的法律條文。去年,重慶一群眾向當地民宗委咨詢過此事,得到的答復是:“凡為寺廟建設提供相應捐助的佛教徒,在其亡故后,寺廟會為其提供一個存放靈骨的位置,以感念其功德?!???“這件事在法律上的確屬盲區,不過在寺廟存放靈骨,比買墓地的確便宜多了?!蔽錆h市民宗委一官員如是說。??律界普遍的一種看法是,從法律上來說,這是一個民事行為,取決于當事人和寺廟之間的保管協議如何約定。雙方可以基于自愿平等的原則,協商各項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