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第三中學
山東省齊河縣第三中學,創建于1957年,位于黃河之濱、晏嬰采邑,是德州市一所建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升的國辦初級中學。現有169名教師,39個教學班(含10個信息化教學班、3個弘毅班),2000余名學生。
長期以來,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絕大部分教師的課堂都是“以教為本”,這樣的教學模式已嚴重禁錮住師生的思想和手腳,信息化的優勢不能顯現出來,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存在,忽視了課堂生成的動態性。怎樣才能扭轉這種“被動教學”的局面呢?齊河三中的領導、教師們在苦苦探尋著有效的教學方法。
新時代的巨浪,正滾滾而來。2012年,齊河三中被教育部遴選為“首批信息化教學試點單位”,給學校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近年來,“翻轉課堂”在各校的嘗試,“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思維,給教師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學校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吹響了以“互聯網+無限課堂”為課堂教學模式的教改集結號。
2013年,國家級課題“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模式探索”落戶齊河三中,成了“三中人”前進的不竭動力,近兩年,學校充分發揮“李秀偉名師工作室”的帶動效應,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全校中層領導和骨干教師100余人,足跡踏遍北京、上海、杜郎口、昌樂等地取經問寶,“零距離”感受到“翻轉課堂”帶來的課堂活力,為“互聯網+無限課堂”的教學改革鋪設綠色通道?;匦:?,教師們結合“陽光課堂”教學模式和“弘毅”教育模式,提出了“以學定教”的新課題,探索出了“互聯網+無限課堂”的教學模式,逐步從認識階段走向實踐階段。
“互聯網+無限課堂”教學模式,指學生人手一臺“華樂思”平板電腦,師生在互聯網支持下無條件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限制的、無始無終的課堂,其目的是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創建師生互動和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平臺。其操作步驟為:
第一階段:在家——自學導學案(自主學習部分),觀看微課程
第二階段:課上——小組展示,提升歸納
第一環節:檢查反饋;
第二環節:展示點評;
第三環節:合作提升;
第四環節:歸納反思。
在家里,學生可以利用自主學習平臺,進行書籍閱讀、學習資料搜索、問題提問和解答、資源應用、在線測評等學習功能,完成“導學案”中的自主學習部分;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測評結果的反饋,引導學生以互助小組形式進行學習,對于疑難問題可以反復觀看微課程,并在小組內探究、交流,也可直接調用各種形式的教學內容開展高效的多媒體教學、演示操作,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這樣,學生在互聯網下的課堂無限延伸,課堂是開放型的,教師的主要職能由“教”變為“導”,教師與學生建立起溝通型的合作關系,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拓展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思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對學生評價機制趨于科學、客觀,發揮了教學活動中教師、學生、互聯網的作用,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齊河三中信息化教學改革成果顯著,獲得了“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山東省十大教育科研示范學校”等榮譽稱號。面對此,“三中人”更堅定了信息化教學改革的信心,他們將繼續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繼續完善“互聯網+無限課堂”的教學模式;他們將銳意進取,勁風揚帆,高歌遠航!(楊玉明 梁一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