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宜家首個網購試點在上海公開運營,至此,有關宜家家居進軍電商的言論終于塵埃落定。盡管目前的家居市場,最主要的銷售渠道還是在家居品牌專賣店與賣場。但在電子商務蓬勃發展的今天,家居電商在市場中的占比愈發擴大卻也是不爭的事實,連遲遲不愿做電商的宜家也“妥協”了,可以預見,網購家居未來很有可能成為家居消費的市場主力。
消費者認知與購物習慣改變
對于這場變革的到來,消費者的習慣與認知是首當其沖的因素。近幾年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購早已深入人心,在2010年,僅有3%的私人消費來自于線上;而到去年,網絡購物者總數近乎翻了三倍,達到4.1億,網購已占私人消費的15%;專家預測,到2020年,私人網上消費將以每年21%的速度增長,并占私人消費總額的24%。
在另一項調查結果中顯示,完全依賴網購渠道的消費者已經超過1/5,而非常依賴網購的消費者也已占到58.90%,完全不網購的成為極少數(0.93%)。甚至有媒體稱:網購習慣“謀殺”了逛街隨機消費。而現時互聯網移動端的發展也在加深這種習慣。如今,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實現網上購物。一方面,網購用碎片時間和突破地域限制來降低了消費門檻,使消費行為“更方便”;另一方面,在互聯網中,信息更為透明與對稱,同時帶來更多的選擇,讓消費者感到“更實惠”。
年輕人逐漸成為消費新力軍
對家居行業來說,另一件意義重大的事兒也在發生。中國人在做家居購買決策上,經歷了巨變。一下子從四五十歲的人,驟跌到二三十歲的人。傳統老一輩的中國人一直要到結婚、成家立業才會琢磨家居這件事。但現在多數年輕人都是自己住,他們更早地提前面對居住這件事。
年輕人們頭一回擁有這樣的決策權,他們更在意的當然不是在哪兒下單。而對于家居市場來說,網購家居也同樣被消費者所接受和認知,由于年齡階層的需要,25-34歲的網購主力軍普遍面臨著置業、成家的問題,而家居產品作為剛需,兩者的碰撞將會進一步推動家居電商市場的發展。如果要說年輕人在網上買家居的首要理由——“總歸……是因為價格”。準確地說,你能用低價買到好東西,而不是純粹的“便宜貨”。這對于積蓄和收入水平還有限,但對品質生活有追求的年輕人來說,網購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家居電商市場日漸完備
如今,家居市場線上線下的融合已經初具規模,家居電商市場也日漸完備。連宜家這樣“刻板”的歐洲公司都開始做電商,越來越多國內的家居品牌也開拓了電商渠道,家居品牌的“電商化”已經無可阻擋。
從2014年開始,家裝家居產品就是除了服裝之外,“淘寶”上賣得最好的品類。你大約有所耳聞,一個來自佛山的家居品牌“林氏木業”在去年雙十一創造了5.1億人民幣的銷售額,但年輕人可能更喜歡一些小品牌,它們在“淘寶”上一齊提供了上億種家居產品。免費配送安裝已經在80%的家居商家那里得到了推行。這樣的形勢下,品牌電商化不在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必選題。家居企業勢必會加大電商的投入,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網購痛點正得到有效解決
體驗度差,索賠難等問題,在家居電商興起之初,一度是網上買家居的通用難題。除此之外,山寨貨也開始大行掛羊頭賣狗肉之勢。由于家居產品是大宗耐用消費品,處于“黎明”時期的網購家居市場相較其他商品自然面對更大的挑戰。但隨著市場秩序的規范,通過天貓、京東等平臺這一點已經得到有效的遏制。而對于網購家居價格是實體店的一半,消費者不免動心。互聯網肯定是擁有價格優勢的,類似渠道、庫存之類的成本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降低,從而把售價也壓下去,但仍能保持50%左右的利潤率,讓品牌有足夠的資金持續發展。
大家都在摸索,怎么做到線上線下一致性,顧客體驗的一致性,包括店和店之間的一致性。產品、服務的體驗一致。將網購的便利與實惠和實體店的質量與放心相結合,給消費者提供一個能兩全齊美的辦法,這一點已經成為行業內的共識,并得到了長足的改進。此外,家居電商從根本上擺脫傳統賣場在展示面積上限制,從風格到種類,從搭配到選擇,家居電商能夠在接口上提升信息的密度。就像很多消費者會抱怨傳統賣場,“跑斷腿都沒挑到合適的”,因此,網購從時間成本到消費成本上都能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
傳統與新興的碰撞,催生出更多融合與機遇,家居網購成為家居消費市場的主力幾乎成為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從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到消費習慣的改變,再到整個家居行業的趨勢,都在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家居市場的格局,推動革新的車輪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