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涂料網訊:對于西方人來講,材料表面的光澤是衡量一件產品的重要指標。而玻璃作為一種新的材料,木材、金屬和陶瓷都不能夠與之媲美。
光澤的魅力
光澤源于物體對光的反射,本來是一種物理現象,但在家具上往往體現的是心理現象。
光澤不僅僅是人們視覺上的感官,而是人們對產品評價的一個標準。
(一)材料表面的光澤是重要指標
人類社會學研究者認為,人類從打制石器過渡到磨制石器,是劃分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的基準點。也就是說,打磨石器的出現,證明了人類文明又邁向一個新的高度。即使到了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材料表面的光澤仍然是衡量一件產品的重要指標(圖1)。
圖1 對于西方人來講,中國大漆的魅力就是持久的光澤
普通汽車與豪華汽車對比,雖然都有錚亮的光澤,但豪華車是拋出來的光澤,呈現柔和感、厚重感;相比之下,普通車的光澤是漆膜固化后的原光,東北人說“賊亮”。
曾幾何時,中國的大漆家具讓歐洲人羨慕不已,富人則傾其所有來購買真品,窮人則想方設法來圓夢。對于西方人來講,中國大漆的魅力就是持久的光澤。
圖2 馬丁清漆用于高檔西方家具,圖為法國路易十五風格彩繪馬丁漆單門立柜
在18世紀的法國,由于中國大漆的輸入,改變了傳統的涂飾技術。大漆價格昂貴,涂飾技術難于掌握,一種被稱為馬丁清漆(Vernis Martin)的涂料開始廣泛用于高檔家具(圖2)。這種涂料的主要成分是源于南美的柯巴樹脂(Copal,其固體物可以冒充琥珀),把青銅粉或者金粉加進涂料里,涂飾幾十遍后能獲得中國大漆的效果。1730年,馬丁家族獲得了中國及日本大漆的銷售經營權,并在巴黎成為業界名人后來發展成為馬丁兄弟公司。
(二)窮人的藝術
在威尼斯家具的涂飾技術也有所創新,成為18世紀仿亮漆家具的生產中心。意大利自制的涂料與東方的大漆相比,雖然質量較差,但在裝飾效果上卻有獨特的魅力,顯示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涂料意大利語為Lacca Contrafatta,其涂飾方法是先在家具表面著色,然后貼上中國題材的彩繪剪紙,最后罩上清漆。它與大漆相比不但操作簡單,而且整體效果華麗,適合意大利人的審美意識,受到中等階層以下人的喜歡。后來有人就將這種起源于西方的裝飾手法稱為剪紙裝飾(Decoupage,臺灣稱為蝶古巴特)。這種方法滿足了當時的市場需求,讓不是貴族的一般大眾也能夠擁有典雅的東方藝術家具。但是,這種方法只能制造出仿制產品,史稱“窮人的藝術”。
這種窮人的藝術所追求的就是明亮的光澤。
農村人喜歡光亮照人的“鏡面”家具,因為農村有廣袤的田野、無邊的綠樹,他們希望用家具的光亮來點亮他們的生活,實現“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這種現象被城市人稱為“老土”。
可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前,城市人的家里也擺著錚亮的家具,有人甚至將這種家具稱為鋼琴漆家具(其實多為聚酯漆)。后來,隨著城市高層建筑的興起,大街兩側排滿了玻璃墻建筑,再加上環境污染、噪聲不斷,人們開始煩躁,回到家中希望能獲得靜謐的環境,于是亞光家具大行其道,甚至有涂飾蜂蠟的家具。農村人看不慣這種現象,說你們買的都是舊家具。
頭發光黑不行,還要打上發蠟,呈現光亮,這才有氣派。
汽車光名牌不行,還要打上上光蠟,這才顯得華麗。
這就是光澤在生活中的魅力所在,這就是光澤的哲學理念。
透明的魅力
玻璃這種無機物,在西方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說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就開始使用玻璃器皿。
(一)玻璃從顯赫高貴到制造成本下降
12世紀,西方出現了色彩玻璃,鑲嵌到教堂的窗戶上,在教堂內形成一種莊嚴肅穆而又顯赫高貴的氣氛(圖3)。
圖3 西方人將色彩玻璃鑲嵌到教堂的窗戶上
13世紀的威尼斯,玻璃制造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改良。到了14世紀,威尼斯已經成為歐洲的玻璃制造中心,很多以玻璃制成的餐具、器皿等都是來自威尼斯。1450年,威尼斯穆拉諾(Murano)島上的玻璃制造專家貝羅維埃羅(Angelo Beroviero)首先發明了用水銀和錫箔制造鏡子的技術,能夠生產大幅面的鏡子。這樣一來,臥室中又出現了大型的壁鏡,并且鏡框都采用豪華的雕刻裝飾。壁鏡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室內裝飾手法,室內裝飾元素更加豐富多彩。
威尼斯人嚴守鏡子的制造技術,如果有人把鏡子的秘密泄露給外國人,就要被處以死刑。根據威尼斯政府的法令,所有的玻璃作坊都要搬到穆拉諾孤島上去,外國人不準進入。17世紀中期,法國人收買了穆拉諾島上的四名工匠,鏡子制作技術流傳到法國。1688年完工的凡爾賽宮鏡廳,長76米、高13米的長廊,一面是面對花園的17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由400多塊鏡子組成的巨大鏡面。天花板上還有24個巨大的水晶吊燈,形成了金碧輝煌的裝飾效果。
到了17世紀,玻璃已經完全取代了窗戶上的油紙和平紋細布。由此可知,制造成本已經下降到了一定程度。
(二)玻璃給西方帶來了“新時代”
玻璃的作用遠不是對房屋起到遮掩的作用,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發明了眼鏡,近視者、花眼者都可以看清世界。望遠鏡的發明,可以更加清晰地觀測天體,顯微鏡的發明,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奧秘。玻璃有很多特性,木材、金屬和陶瓷都不能夠與之媲美。假如沒有玻璃的發現、發展,我們將很難想象現在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
玻璃在改變外面世界的同時,也在改變人們的內心世界。鏡子的發明,使人看到了別人眼中的自我形象。有了鏡子,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形象,因此可以說,鏡子照亮了人的內心世界。
我們國家雖然有悠久的制造陶瓷的歷史,同屬于燒結工藝的玻璃,真正的歷史卻非常短暫。
馬未都先生說:平板玻璃直到清代初年才進入中國,當時是非常名貴的商品。在雍正時期,一塊三尺見方的平板玻璃是兩間房子的價錢。一旦玻璃打碎,皇帝都要御批,讓把打碎的玻璃都保存好,可見玻璃在當時的貴重程度。乾隆年間,玻璃就相對普及一些,很多人家里要是有一個玻璃的屏風,比石質的顯得更為名貴。
上海大學莊小蔚教授說:中國不是玻璃的發源地,中國古人雖然掌握了玻璃制造技術,但由于一些關鍵技術不過關,加之瓷器藝術太過杰出,玻璃便逐漸淡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圖4)。
圖4 中國古人雖然掌握了玻璃制造技術,但一直都沒有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擁有很高的地位
有著悠久玻璃歷史的歐洲,人們能接受玻璃器皿、能接受玻璃窗戶,也能接受玻璃溫室,但不能接受玻璃建筑。1851年的首屆世博會,展覽場館的玻璃房子——水晶宮,當時引起嘩然一片。玻璃作為一種新的建筑材料,開啟了一個古人所不曾夢想的奇異世界,在人類建筑歷史上還從未有過一種材料能像玻璃那樣引起人們如此之多的遐想。20世紀初的表現主義者熱情謳歌玻璃營造的開敞流動的現代建筑空間,認為它不僅能夠改變人類的居住環境,更可以帶來全新的文化變革。德國作家西爾巴特(Paul Scheerbart,1863-1915)宣稱,“無論我們愿意與否,為把我們的文化提高到新的水平,我們將被迫改造我們的建筑:這一點只是在使人們從居住房間的封閉中解放出來時才有可能。”
圖5 陶特1914年建造的玻璃宮外景和室內場景
德國包豪斯創始人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于1911年設計建造的法古斯工廠(Fagus-Werk),采用大面積的玻璃墻,消除了柱子的建筑轉角,產生了富有時代感的新的形式美。1914年,在科隆舉辦的德意志制造聯盟第一次展覽會上,陶特(Brumo Taut,1880-1938)設計建造了玻璃宮(圖5),宣稱玻璃帶來了新時代,認為“沒有玻璃宮,生活將成為負擔”。
素有美女設計師之稱的博爾里(Cini Boeri,1924-),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觀點,把物品作為生活中的有機元素。她認為,家具“不只是物質的和可觸摸的物品,而是夢想、愿望和可能性的總和”。1987年為菲昂公司(FIAM Italia)設計的魔幻椅(Ghost),雖然用各類透明塑料可以輕易實現,但她卻選擇了極富技術挑戰性的強化玻璃。這件作品在象征層次和文化層次也反映出一種時代特征,介于可見和不可見之間,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這件前無古人的作品,因其整體性和不可見性,可以獲得夢幻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