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北京者,都會為這座城市公共交通系統(tǒng)的廉價感到驚訝,在此背后,則是北京市政府的巨額補貼,但是即便如此,從全球的情況來看,地鐵仍然是一門虧損的生意。
紐約地鐵的商業(yè)收入不及經(jīng)營成本的一半,票務(wù)盈利只占經(jīng)營成本30%的巴黎地鐵同樣每年都要向法國中央和地方政府伸手要錢,回到北京,2013年其地鐵拿到了180億人民幣的補貼,但是仍然不夠用。
明知這種商業(yè)模式絕非健康,然而一旦北京地鐵傳出漲價消息,便會收獲如潮的反對聲音,且擁躉勢眾,足見常識啟蒙的欠缺。
地鐵交通經(jīng)營虧損,既不容忍它停運,又不允許它提價,這種強盜邏輯,看似占得便宜,最終卻只會讓強盜自己來吃這個虧,永遠記住兩句真理:天上不會掉餡餅,羊毛出在羊身上。
拒絕回歸市場,就僅剩下?lián)肀邑斦@一條路了,地鐵不能漲價,那就加大對于政府補貼的需求。而政府本身又不是一個可以賺錢的商業(yè)公司——它并不創(chuàng)造財富——所以,政府用于補貼地鐵虧損的錢從哪兒來呢?
只有兩種途徑。
一是增稅,用增加的稅金來投入地鐵補貼。但是由于政府花錢的效率不如市場——這個定義所有國家都符合,不是特指中國——所以本來地鐵如果人均漲價一元就能止虧的事情,政府平均就要從每個人那里多收兩元錢的稅,才能夠辦成同樣的事情。為了省一元錢而不惜浪費兩元錢,持這種主張的竟然大有人在。
另一種途徑,是印鈔,用加印的貨幣去補貼給地鐵。這又帶來通貨膨脹,公民的購買力加速下降,地鐵票價不漲,但是同時生活用品普漲,然后造成公共交通以外的生活成本增量,完全壓過地鐵漲價帶來的增量。
無論是一還是二,富人都不在意,因為他們的財富基數(shù)夠大。恰恰是窮人,受到的負面影響最大,本來謀生就不易,為了不讓地鐵漲價,窮人需要更加縮衣節(jié)食,同時在購買生活消費品時,需要為更加昂貴的價格買單。
而且,由于中國的稅收結(jié)構(gòu)較為特殊——有超過70%的稅收來自增值稅、消費稅、營業(yè)稅等流轉(zhuǎn)環(huán)節(jié),即所謂“間接稅”——所以理想中的“劫富濟貧”并沒有太好的效果,富人的避稅手段永遠魔高一丈,而窮人則根本無力抗拒CPI的增長。
所以你以為要讓地鐵保持低廉的票價是在為窮人著想,這是錯誤且后果截然相反的,你是在禍害窮人,并將他們推向萬劫不復(fù)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