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家居特約專欄 《家具微言》
作者簡介:許柏鳴 南京林業大學家具與工業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深圳家具研究開發院院長
主要研究方向:家具設計與工程 產品戰略設計
更多專題文章:http://jiaju.sina.com.cn/xubaiming.html
>>>>>>>>>>>>>>>>>>>>>>>
再過兩個月,一年一度的意大利米蘭國際家具展就將拉開帷幕,中國家具業的同仁們又將浩浩蕩蕩地前往朝圣、取經。不過有企業主曾經親口對我說:“許老師,米蘭展上的家具款式已經被我們抄得差不多了,現在沒什么可看的了。”我的回答是:“你已經看不懂了。”
并非要刻意損人,那不是我的作風,而是認真的,之所以認真,是因為有著深深的憂慮。
當然,在某種程度上我也理解這位企業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認識,所以若要說清楚這件事,還得先弄明白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應該看什么?怎么看?
1.為何找不到看點
早些年,當中國還處于賣方市場時,消費者要求不高,競爭要素還沒有到達深層次設計的層面。家具的款式也不豐富,整個國內市場的家具外型還比較單一,與意大利相比還相距甚遠。那個時候,到米蘭展上可以看到各種優秀的家具造型,似乎都是新鮮的,只要帶回國稍作修改就能在國內市場脫穎而出。
通過模仿,首先在形式上迅速縮短了和意大利的差距,這在當代中國家具業的草創時期具有非凡的意義,至少在客觀上是這樣的。
近年來,有兩大原因使得原來這種表層學習和模仿的路子漸漸顯得越來越難見成效了。一是意大利設計的精髓不僅僅局限于外在形態的構筑上;二是中國的家具市場開始成熟,中國消費者有別于西方人的潛在消費需求得以浮現。對于前者,將在下文陳述;至于后者,我們先看現象。如:這幾年實木家具風靡全國,而板式家具似乎日漸式微,于是很多實木家具企業到了米蘭以后深感失望,因為他們突然發現在米蘭展上壓根看不到全實木家具,人家對材料根本不是這么來用的,因此,已經沒有現成的模仿對象了。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中國市場開始偏離西方發達經濟體的現有軌跡而滋生獨辟蹊徑的萌芽的呢?文化!包括我們的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文化。是文化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決定了中國消費者獨特的價值取向,從而決定了對家具的獨特訴求。除了文化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在因素就是亞文化,不同的歷史時段有著這個時期所特有的亞文化現象,隨著文明的進化,一個階段的亞文化有可能會被沖刷殆盡,也有可能會被主流文化所吸收而得以升華。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人在十年前對家具的價值訴求與今天已然不同,同樣,十年后還將是另外一番景象。
從可以輕易模仿到無法再簡單模仿,這是一個拐點。這個拐點注定是迷茫的,甚至是痛苦的,但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對于當代中國家具業而言,這是春的消息,是時候走自己的路了。
2.看點究竟在哪里
走自己的路只是不再依葫蘆畫瓢,而并不意味著可以不再學習、不再需要汲取別人的養料。意大利設計一直處于世界的前沿,米蘭展不僅僅是中國企業的朝圣之地,也是全球設計潮流的領導者和風向標。我們無須介紹米蘭展的歷史,也無須陳述它的地位,這方面材料已經很多,但我們應當知道在那里應該學習什么、可以學到什么。
應該學和可以學的還有太多太多。現在,我們只談設計,當然不僅僅是產品設計,更不僅僅是外觀設計,而是大設計。關于大設計的概念,在本專欄的原先文章中有專門介紹,這里只點出幾個迫切需要知道的點。
1)設計潮流和趨勢
作為家具設計師而言,關注的還主要是產品的設計,尤其是其產品設計的新手法。新鮮感是產品設計的重要增值途徑,新鮮感的賦予依靠的就是這種設計手法。這些手法沒有人會給你標注,而是廣泛分布在各個品牌、各種類型的產品中,需要我們自己去采集和提取,采集和提取所必備的工具就是“藍色天空研究(bluesky research)”,在也可以在本欄目中找到相關的文章。
如,多邊形就是最近可采集到的潮流表現手段之一,因為它會給人帶來新鮮感,那么為什么會帶來新鮮感呢?這是因為人們看慣了圓形和矩形,所以一旦出現多邊形就能迅速抓住人的眼球,這與傳統的美學法則無關。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很多中國的家具企業只關注米蘭國際家具展,而忽略了米蘭國際設計周。實際上,從設計潮流的角度來看,后者無疑更加重要。家具展館內能夠看到的幾乎都是較為成熟的商業化產品,而絕大多數前沿的設計都在展館外,分布在米蘭的其它一些區域,那才是米蘭國際設計周的真正主體,那里有著來自全球、來自各界、各個層次的龐大的設計師群體,是全球最新設計創意高度集聚之地。意大利,乃至世界其它地方的那些定位在潮流領導者角色的著名企業會密切關注設計周反映出來的微弱信號,通過合作和培育,讓這些新的設計思想的萌芽能夠得以商業化設計的成功轉化。
對于設計潮流,我們看到的只是其表現形式,但形式背后其實是由“思潮”在影響的。“形式追隨功能”、“少即是多”、“丑不能售”、“少是令人厭煩的”,這些都表明了設計界在不同時期對美學價值的不同取向,孟菲斯集團在“后現代主義”上的探索就是對極簡主義的反思,盡管后現代主義風格并沒有形成真正成熟的體系,但它在設計史上的貢獻就在于啟迪后來者。步入二十世紀初,新裝飾主義興起,自然與古典主義的重新演繹,以及近年來意大利設計界提出的“重新喚醒空間的想象”在產品語義學層面有進入到了全新的境界。
設計思潮是動態的,因為社會生活形態和價值取向也一直在不斷地變化著。
2)生活方式的表現
近年來,意大利設計已經從產品設計提升到了產品服務體系階段,在滿足了物質性設計的同時,在更大程度上已經轉向非物質層面。
生活方式已經主導了家具的終端呈現。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來響應不同的消費群體,并以此來平衡生產與市場的矛盾,即:在保證生產系統標準化的同時,通過生活方式的變化來予以多元化輸出。成型產品已經大范圍地向產品零部件平臺切換,進而以更大的彈性來滿足終端市場的個性化需求。
除了零部件平臺之外,另一種彈性手段還表現在CMF的裂變上。
因此,中國的家具企業需要去看懂這種體系,而不能再將眼光局限在某個具體的成型產品上。
總體而言,致力于圍繞產品建立更大價值的能力是近年來世界設計的根本方向。具體而言,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持續創新;
②從產品到生活方式,從功能到情感;
③從成型產品到產品平臺;
④從大眾市場到大規模定制;
⑤從零售店面的傳統運作到非物質的服務與用戶體驗。
3)品牌基因與密碼
意大利,以及來自全球其它各個國家與地區的著名家具品牌都有著自身清晰的品牌定位,幾乎每一家的定位都是不同的。在每一種定位的基礎上,均有明確的價值主張和品牌基因。這些價值主張與品牌基因滲透在包括產品與展示設計在內的幾乎所有方面。
看米蘭展,應當連續每年都看,鎖定你心目中的標桿品牌,看它們在不同年份的連貫性與差異性,即:看清楚什么在變?什么是不變的?由此就能窺見到其背后的很多門道。
品牌基因有品牌的編碼和解碼,有基因圖譜。產品設計通常需要同時遵循兩條途徑,一是與價值同步,二是與風格同步。如果你尚不具備這些高階的知識基礎,那么也可以根據其品牌屬性關鍵詞來粗略地理解,這些關鍵詞一般有3至5個。如:B&B的關鍵詞是設計導向、高雅和意識流,MDF的關鍵詞是白色、簡單、最小化和功能化,而LAGO的關鍵詞是革新、多彩與可愛。這些關鍵詞是一切設計的根本指南,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給設計師充分的發揮空間,又能保持品牌調性的一致性。
看米蘭展是為了汲取全球設計的養料,最終還得走自己的路。但在自我創新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的是看懂別人創新的路。封閉保守不行、夜郎自大不行,失去自我也不行。
簡而言之,我們需要遵循的還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這12字方針。具體而言,每個企業都是不同的,這里無法以點概面。我們不否認會有少數天才的設計師可以創作出一些杰出的作品,但少數天才不足以承擔全社會的重任,因此,我們更需要的是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唯有堅實的理論才能真正支撐起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設計輝煌。
米蘭展,我們需要切換思路、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