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魅族與海爾的合作,業內普遍將其與之前小米和美的的合作放在一起談論,并認為由此形成了智能家居的兩大陣營。這么說并不夸張,但卻夸大了美的聯合小米的能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業分析師表示,家電手機進入智能照明的原因其實就是為了不落后,都希望手機在智能家居領域,能有之前在智能手機領域的快速發展。
OFweek半導體照明網編輯認為,雖然照明企業也擁有智能燈的技術,但是在渠道、宣傳等環節還是很薄弱,而且普遍規模較小,最大照明企業歐普年銷售額僅有40億人民幣。但對于小米而言,雖然已經自有Yeelight智能燈,但是以電商模式整合行業獲取定價權,最大范圍推動小米智能家居系統落地,才是小米的野心所在。
藍海還是在等風來?
盡管行業持續升溫,各方也紛紛試水,但智能照明未來的發展前景究竟如何?是不是藍海?業內存在不同意見。
OFweek半導體照明網資深編輯認為,LED照明正處于替換時代,在未來的后替換時代,智能化將開啟LED照明市場新的增長空間,未來10年智能照明將有望占到總需求的30%,這也就意味著有著同樣甚至更大的智能驅動控制的市場。對于智能照明的價值,也只有通過智能化才能完全體現出LED的價值,LED智能照明已成為提高照明能效和光照品質的發展新趨勢。
該資深編輯還進一步坦言,在這些行業繁花似錦的高腔論調下,近兩年,智能照明已由過去的“雷聲大,雨點小”的炒作階段步入了群雄角逐的“槍林彈雨”時期,市場上涌現出不僅僅是更多的智能照明產品而是更多的智能驅動控制企業。他們不惜使出渾身解數來推廣自己的產品,力求在激烈的市場中分的一杯羹。
此外,不少行業人士對智能照明能否復制手機行業的火爆也表示懷疑。
據貴州安森照明總經理劉黔表示,近幾年,“智能照明”的概念炒得火熱,但終端市場應用中受消費意識、市場環境、產品價格、推廣力度、普及程度等各方面的影響,一直處于緩慢發展的態勢。目前,終端市場上最常見的“智能產品”是一些可調節亮度、色溫的燈具等。普通消費者對智能照明還沒有明確的消費意識,而且其高昂的價格讓他們望而卻步。
廈門日增燈飾總經理潘少華也表示,目前照明燈飾商家對智能照明的理解不深刻,更多的是關注產品的替換和照明的功能上。因此,目前要推廣智能化產品,需加強用戶體驗,讓消費者感受到智能化產品的好,才能促成消費。小編認為,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更多的還是在炒概念,大多數投資并不盡如人意,或者說大家在等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