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家紡設計行業紛紛嘗試各種創新,以整體軟裝的設計服務來拓展內銷市場;跨界整合設計再度升級,“大家居”概念再一次得以強化,并以高級定制方式創造新的業績;家紡設計師們以新潮、簡約的產品設計來裝飾新生代的家居環境……這種種的新變化,讓人不禁期待,在今年設計行業將會有哪些新變化?本期,行業資深設計大師將為讀者解讀家紡設計師值得關注的新年新變化。
“新常態”下的藝術心靈
章國礽 廣州佛山南方印染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室主任
解讀:放慢心境
已經過去的2014年,對家紡業內人士而言,是在變革中求生存、求發展的一年。從國際大環境來看,世界經濟進入了“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也從高速增長放緩到中高速增長,呈現“新常態”經濟所具有的特征。家紡行業跟國內其他行業一樣,經濟結構正朝著產業優化升級;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方向轉化。習近平主席去年5月份指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新常態”促使中國消費者選擇更為理性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從而形成新的時尚潮流。新的時尚潮流強調和諧與平衡,整體與協調。面對多元化潮流趨向和時尚而理性的消費需求,家紡設計師群體通過創新思維來融合各種審美要素,提供新的設計服務;而消費者會更理智地根據內心需要來選擇自己的家居環境和居室空間。平衡和創新是推動家紡時尚潮流的原動力。
回首過去的一年,家紡產品的設計創新突出地表現在四點,一是以整體軟裝的設計服務拓展內銷市場,實現家紡營銷新增長點;二是面向年輕化的消費群體,以新潮、簡約的產品設計裝飾新生代的家居環境;三是通過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提供多元化的布藝面料滿足時尚的消費需求;四是通過跨界的整合設計及高級定制方式創造新的業績。
縱觀2014年和未來的家紡流行趨勢,傳統的奢華之風會漸漸淡出舞臺;具有時代氣息的簡約而優雅的設計及清新、自然的色彩配搭會成為潮流;軟裝設計師們與消費的互動正在普及美化居室環境的審美觀念;新一輪的流行使“新常態”生活方式更充滿活力。未來流行的家紡軟裝風格會突出的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新東方風格。隨著中國的強盛,東方文明和華夏文化也越來越受國際潮流的關注。“中國”元素也受到國內外設計師的重視。中國元素與時尚元素的完美融合打造出全新的新東方的裝飾風格,逐漸成為室內軟裝的潮流。
二是新經典。反思當今的社會與傳統文化的內在本源,人們對經典裝飾風格的眷念和對新生活的向住促成了新經典裝飾風格的形成。新經典設計將經典符號和裝飾要素融入到現代室內空間之中,以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記憶。
三是“簡生活”。“簡生活”是“新常態”下的一種生活態度。“簡生活”不是筒單化,而是去繁就簡,濃縮精華,保持活力。“簡生活”的裝飾風格強調品味、內斂,突出功能,通過簡約的點線面和抽象化的圖案給人們帶來無限的遐想。
四是慢生活。慢節奏的生活空間猶如旅游、度假、美食般充滿愜意感。樸質的游牧生活;載歌載舞的民族風情、廣袤的山川原野……組成慢生活的畫卷。慢生活的軟裝設計突出材質的自然之美,紋樣的原始之美,體現人與自然的融和。
打開自我 擁抱合作
王福文 高級工藝美術師 中國高級家紡設計師
解讀:跨界合作
2014年是中國家紡企業平靜度過的一年,2014年是中國家紡企業家探索的一年,也是逐漸擺脫迷茫,走勢趨向明朗的一年,更是家紡品牌在轉型升級中蛻變的一年。從一批前瞻企業創造的“O2O”營銷模式、家紡“高級定制”模式、多元化品牌發展路徑、注入民族風元素的時尚創意設計以及生態家紡理念的推出和實施,可以看出:只有不斷沿著創新之路探索前進,只有把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放在企業發展的議事日程,只有把生態環保意識放在生產和產品的始終,企業的前景才是光明和寬廣的,廣闊的市場才會為企業徹底敞開。
在去年10月的首屆中國國際家俬面料及輔料博覽會上,中國家紡協會會長楊兆華提出“跨界合作,共贏市場”的理念,這也正是在嘗試了多年的“大家居”概念上的一次強化與升級。家紡企業在市場上單打獨斗了這么多年,雖然也一度極大地振興了國內市場和補充了國外市場,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在近幾年的營銷活動中,企業普遍反映:越來越感受到在龐大的市場中自身的勢單力薄,而家紡業與相關家居行業的跨界合作,正順應了市場發展的趨勢,讓企業在混沌中找到了光明,也讓中國家紡設計師的思路得到一個空前的解放。
我認為,跨界合作最大的好處是讓家紡設計師融合到其他家居行業的設計優勢中,而其他家居行業也通過這種融合,資源、信息互通,將優秀的、特殊的設計理念相互灌輸到對方設計師的創作設計中,這將是一種能量的互補,優勢的互補,智慧的互補。對于家紡設計師而言,得到的將一種脫胎換骨的蛻變和升華。這種跨界合作雖非短期就能完全實現,但前景絕對是可觀和誘人的。
我相信,在2015年以及未來的市場,通過跨界合作,家居產品將得到整體升級,消費者整體家居的配套、協調和產品的選擇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家紡產品將在這種合作中更加強大與堅挺。
家紡設計要入“靜”
徐行健 中國家紡設計中心主任
解讀:簡約平和
去年,在參觀了一些博覽會、定貨會和創意設計大獎賽的活動后,有一個感悟在我腦海中盤旋:讓我們的設計靜下來。“靜”是中國書畫最高的審美境界,元代的趙孟頫論書法的三個層次分別是:“平和簡靜為上,劍拔弩張次之,媚俗狂怪最差。”我認為,這也應該是家紡產品設計所追求的美學品格。因為家庭更需要靜謐、溫馨和精神的慰藉,詩意的棲居。特別是臥室的用品,它應像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樣的儒雅靜謐、靜極生靈。也應似莫扎特舒緩的音樂那樣,和人體生物鐘的節奏“和拍”,和人的DNA圖形的節奏旋律一樣,能和人產生共鳴、共振,促進睡眠的健康。
“靜”是向內觀照,凈化心靈的慢設計。外觀則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學品格。
美學家宗白華說:“陶淵明、王維、孟浩然等這些第一流的大詩人的詩,都能寫出最深的靜境,若不能體味這個靜境,就不能深入中國古代藝術的奧妙。”回首再看看現今中國的不少設計作品,離這個境界,是不是還有一段距離呢?在2014年,整個家紡行業的產品色彩明度以中淺色系為主,但也有深色系穿插其中;在色相上,藍綠色系越來越多受到大眾的青睞;赭色系列中的駝色、豆沙色、金棕色等也較受歡迎。少量粉紅色與暖黃色系也有自己的客戶群體,所謂的“中國紅”僅在婚慶家紡中稍有市場,已被逐漸提高審美水平的消費者拋棄。在紋樣方面,寫實花卉競相開放,歐式經典大受歡迎,中國傳統紋樣在經歷了過度的熱炒之后已經被冷落下來,原創性還不夠強,仍有企業跟著別人跑,甚至不改抄襲的惡習。有些亂而無序,針對性差,個性不突出,多元化不夠。
家紡產品不像時裝那樣需要快時尚,其使用日子比較長,因此,常用色系用得比較多,更需要設計師們研究高端、典雅、舒適、簡約、安靜的色系。
今年,舒適的藍色系將成為家紡用色的主體色。而與之相反的紅色是最刺激視覺神經,提高腎上腺激素的增長,且增加心跳17%的色彩,它帶給人興奮、緊張、警示的感覺,令人不安,因此,從睡眠健康的角度來說,在家紡產品設計中不需要紅色,特別是所謂的大紅色更應禁絕。
去年,APEC會議在運用中國傳統色彩上屬于成功的典范,這勢必將對家紡設計產生影響,如靛藍、孔雀藍、金棕、淺藍、淺紫色等。而在花型設計上則需要符合花的生長結構。在材質上也要多下功夫,如體現純棉和麻類等織物的原色之美,展現各種新型合成纖維不同特性的個性之美,典雅樸素之美的設計。另外,簡約仍是中國家紡設計師要努力的方向,簡約不僅是一種美,更是綠色低碳設計的必備元素。任何設計都不要過度,設計師需要學會控制掌握以少勝多的本領,簡約并非簡單的減法,而是“精煉”。
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像機械那樣挪用元素,而是要消化吸收再創新。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拒絕低俗、愚昧和迷信的東西。要復興中華文化最輝煌、陽剛、大氣、恢宏時代的精神。
“靜”應成為家紡產品設計的最高境界。
讓藝術與科技同行
侍錦 青島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解讀:文化底蘊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人們流露出對單純、安詳、自然的向往。同時,人們開始反思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環境及生態問題,回歸自然、表現自然、綠色環保、呈現東方哲學之大美已成為家用紡織品設計的一大趨勢。
文化對家紡設計的影響無處不在,紡織品本身不僅具有物質的實用性,更體現一種人文精神和審美文化蘊涵。它同服裝、建筑一樣,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縮影,是人們在特定社會環境下審美觀的展現。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史里,文化傳統的原生性、多樣性、獨特性是現代家紡設計取之不盡的創作來源。但我們不得不面臨這樣一種現象:中國家紡設計雖然有了飛速進步,但相對于歐美國家,原創設計風格還不強。對本國的優秀文化和傳統卻表現出漠視、陌生和無力駕馭。與此對照的是,許多國外的紡織品設計卻對中國元素如中國文字、青花瓷及各種吉祥紋樣有著自己的闡釋與表現。如何應對全球性的同質化?無疑要強化創新意識。在國際視野下彰顯中國文化精神,創造具有中國意味的家紡設計文化是當今家紡界共同關注的話題。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全球物質、文化得以共享,家紡設計的地域性、民族性減弱并日益走向趨同,這一變化促使人們對民族地域文化日益重視。
設計是一種文化行為,它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屬性決定了不能將設計僅僅停留在產品本身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需要展示產品的民族身份和文化內涵。因此,在設計風格趨同化的全球語境中,各國設計師都把目光投射在本民族傳統文化中,利用自己傳統的話語資源,結合現代設計理念來構建有時代特色的本土化設計,以確認在國際設計舞臺上的文化身份。家紡設計不僅是一種藝術性的創造,更需要付諸實施的物質生產。由“藝術想象”轉化為“實用物”離不開科技技術的支持和推動。藝術與科技并重,以科技手段滿足人們的物質功能需求,以藝術手段滿足人們的精神審美理想,科學的理念和成果以視覺的、情感的藝術形式和手法表現出來,美的藝術形式需要靠科學成果、技術手段來體現、完成。
家紡設計要“美得簡單”
賈京生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教授
解讀:一個亮點
設計師做產品時,要研究消費需求,不要一味地圍著產品轉,也不要圍著行業、或是流行趨勢轉,要左右逢源、觸類旁通。走出去,到自然界中尋找靈感,改變單一的題材。一個設計師如果眼界不打開的話,便是穿新鞋,走老路。固定的思維模式若不打開,靈感便會枯竭。
在家居生活中,色彩若是稍微臟了一些,或是比例不協調,便會使設計大大減分,消費者也必然會不太喜歡,所以,家紡設計首先需要把整體色調協調起來,每個色彩之間微妙的搭配十分重要。而在色彩的選擇與搭配方面,現今有許多國外的大品牌都做得比較好,他們的色調可能沒有那么耀眼,普遍調子偏灰一些,但在合理的搭配下,卻不顯得臟,反而顯得整潔、舒適、干凈。除了整體色調選擇合理外,便是家紡產品的搭配問題。有的設計師有很多創新的點子,但在設計過程中選擇的元素過多,使得家紡品的整體形象在視覺上顯得雜亂,就算把工藝做得很精致、數量很多,卻顯現不出作品的美感,其主要原因在于亮點太多,導致主旋律不明確。其實,一個好的設計只需要一個單一的精彩元素便夠了,在設計過程中主要通過這一種單一、簡潔的元素所打造,最后再突出主元素,便可出彩,元素太多是堆砌,不是設計,工藝堆得很巧妙固然棒,但是堆得太多便會顯得過于雜亂,從而不美觀。
設計要走“再回收”路線
龔建培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
解讀:思維轉變
在家紡產品的設計中,從最開始的構思,到色彩的選用,再到紋樣的描畫、表現技法、工藝、材質的選用,都受到設計師設計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制約,設計觀念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起到統率的作用。“創意”一直是業內人士掛在嘴邊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兩個字。如果一個好的產品能夠吸引消費者,那么最有可能是兩點,一是擁有一個非常棒的創意,別人想不到而你想到了的創意,二是在某一個設計點上做到了極致的程度,不管是工藝、或是某一處細節。舉一個最通俗的概念,例如:“概念車”,如果說設計師設計出來的車既不是市場里面賣的車,又不是三五年以后將流行的綠色消費的概念車,或者說生態化的概念車,那么這款車就是沒有價值的。家紡品的設計也是一樣的道理,現今,有多少家紡品的設計是從生態方面入手的?或者是廢物再利用方面入手的?就從床品的改造方面來說,應該從生活的角度出發來設計。比如說用過3年的床單、被子,怎么樣來改造成再度使用的家紡品成為一個新的設計?其實說到底,這就是一個設計師需要轉變和提升設計觀念的事實,而不是只從圖形從外觀,或是某些技巧上改變。設計師不要只看設計,而且要去思考他為什么這么設計,想表現什么?為什么要這樣表現?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味的“抄”不能改變設計的本質,難以達到原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