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家居行業又迎來了一個大底。業內默認,如2008年那樣快速反彈,幾無可能。一面是利潤削薄、競爭愈發激烈的“新常態”,一面是隱于四周、貪婪的盈盈綠眼……未想明方向的業者今年會異常焦慮,而另一些勇士卻早已磨刀霍霍,或斷臂求生或沖關斬將。
■年度思考
2014年似乎過得特別快。此前,我們沒有聽說過“新常態”。這個詞匯的出現,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徹底結束,同時也明確表達出政府不會再為GDP數字大規模追加投資的決心。房地產擠壓泡沫,家居業豈能獨善其身?
在這種大勢之下,家居行業的業績普遍下滑,曾經的成功經驗徹底失效,良莠不齊的互聯網思維又在周邊不斷叫囂……許多企業陷入了焦慮。
不過,站在潮頭的人,總能率先看到風云漫卷,也會及時調整動作和方向。那么,就讓我們盤點一下,經歷了第一輪沖擊,家居行業的領軍者們有了怎樣的趨同認知吧。
增長降速成為常態
2014年初,很多企業制定的年度目標都比較高,甚至一些企業一季度增長樂觀,還有主動調高了指標。但從二季度起,銷售開始下行,春夏之交,廠商普遍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寒意。近一個月來,京華時報記者采訪了多家業內知名企業,能夠私下里對增長表示滿意的老總是鳳毛麟角。通常,這樣的企業基數較低,絕大多數企業都在經歷這增長的降速,甚至是十幾年未出現過的負增長。
與2007年、2008年那次經濟觸底時的憂心忡忡不同,面對此輪經濟下行,家居行業的承受能力明顯加強。尤其是政府提出“新常態”觀點之后,企業開始迅速適應并主動調整心態,中速、穩定、健康成為默認的主流發展方向。
而面對商戶的失落情緒,以居然之家總裁汪林朋為首的一批大佬,提出了較為積極的觀點——日子與原來比確實不好過了,但是放眼整個經濟周期,中國的經濟增速在世界領域內依然位居前列,人們改善生活品質的需求也不會改變,因此家居行業還是陽光產業。
互聯網化不是網銷
作為資本和互聯網未成功撬動的最后一塊領域,近三年來,家居行業經歷了各種理論、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沖擊,甚至也真金白銀往渾水里投過。
三年前,業內聽到“狼來了”的喊聲就緊張,那是緣于對互聯網變革效應的不熟悉。兩年前,家居行業的普遍做法是堵,就算沒想明白,我也得干。一年前,業內人士開始冷靜思考了,喊得響未必等于做得成。談顛覆,你的真正目的,也許是為了攪局、讓對手陣腳自亂;也許是為了制造題材,在資本領域套利。
所以,2014年,有個性特征的企業反倒不焦慮了。首先,是想清楚了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強化優點,避免以己之短攻人之長。其次,不逆大勢,擁抱互聯網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積極融合,但要避免染到互聯網“浮夸”、“貪婪”的毛病。
總之,電子商務不等同于網銷,短視、造假、忽悠終難長久。雖然,目前尚無公認成功的模式,但這一觀點已為大多數業者認可。家居行業的老板們相對務實,他們更喜歡做好了再說,比較排斥那種還只有個模型就開始大力炒作的態度。他們投了很多錢,強化產品、提升服務,讓消費者更便利。但表面上,也許你還看不到什么,只是風輕云淡。
有一句話說得好,誰真讓消費者爽,消費者就為誰買單。
轉變思想迫在眉睫
正如曲美家居董事長趙瑞海所言,目前很多企業都處于“兩難”境地:進退維谷,取舍兩難。
中國家居企業的現狀是,普遍粗放、長久以來未被納入經濟管理的正規序列,與真正的現代化企業相去甚遠。其實,戰勝困難、迎來新一輪發展的辦法是客觀存在的,但很多企業自上而下缺乏改變傳統觀念的勇氣和智慧。比如,打破固有的利益體系,比如做陽光企業、補足各種稅費。
不管你愿不愿意,中國家居市場總體趨冷,進入品牌加速淘汰階段是不爭的事實。資源不再緊缺,產能過剩,各項信息逐步透明。如果還守著老方法,那企業遇到的恐怕就不是簡單的降速問題了,你不變、你不戰,只會遭遇更多的內、外揪斗。2014年,一些企業的突然死亡為業內敲響了警鐘。即便你形態、結構良好,也可能因策略失誤導致所有輝煌一夜崩塌。
“沒有一個曾經的領軍者愿意淪為平庸”,“欲想成功,必先自宮”。這分別是業之峰董事長張鈞和博洛尼CEO蔡明接受京華時報專訪時說的話。“已經想明白了,還要勸服很多人。”在他們的眼神中,記者看得到那種為榮譽而戰的堅定和興奮,而他們也正在著手對戰略進行大變革。比如,蔡明敢大聲喊“博洛尼就是要做便宜”,比如,張鈞開始大刀闊斧砍他原來引以為豪的總部。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越是困難之時,越有機會。從長期來看,通過本輪考驗,老板們的思想和境界會放生質變,那么家居行業會出現很多真正的企業家。
■預測2015
品牌淘汰行將加速
一輪采訪下來,聽了很多。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主張和對策,但也有一些判斷方向相同。
比如,已形成自身特點和文化的企業,受外界變化的沖擊較小。純做高端或純做低端的企業,日子都不會太難過,不好受的是中間層,競爭激烈、同質化嚴重。
此外,渠道構成會發生變化,會繼續向三四線城市下沉。廠家與經銷商的關系會出現多種新形式,很多企業的利益體系會改變。更多資本盯上了家居行業,無論是倒閉還是謀發展,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收購、兼并會進一步加快。傳統品牌經過兩年積淀,已經摸索了一些適應自家的方法,15年會正式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