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輪流轉,美國終于被拉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寶座。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美國201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17.4萬億美元,而中國則以17.6萬億美元略勝一籌。過去十年間,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驚人,然而最近的新聞顯示,中國發展的成功之路上出現了明顯的絆腳石——中國的房地產泡沫開始出現破裂的跡象。想要探究這一事件對國際市場的影響,應當考慮以下三個事實:
1. 房地產市場占中國GDP近15%
2013年,中國GDP同比增長了7.7%,而其中15%是由房地產市場貢獻中。房地產不僅占據GDP總量的六分之一以上,還與銀行業和建筑業等其他多個行業聯系緊密。而阻礙銀行業的真正的問題在于,不動產物業是中國主要的銀行貸款抵押品,而房地產市場的崩潰就意味著出現貸款違約,這將產生漣漪效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的民營銀行與政府關系密切,常常是由前政府官員擔任要職,并且是2009年經濟刺激方案的關鍵實施工具。雖然與政府過從緊密可以讓銀行從政府支持中獲益,但是一旦受到大規模違約的沖擊,這些持有國內大部分抵押貸款的銀行將同樣因為這種依賴而淪為政府的依附者。
2. 房價一直在穩步下跌
2013年房地產業以兩位數的百分比增長,然而當時漲勢如虹的房價到了2014年卻出現了下滑跡象。僅在2013年一年,就有面積達25億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入市,相當于2,500萬套住宅流入市場。這個數字無疑是巨大的,相比之下,美國樓市在其鼎盛時期也只有200萬套新增住宅余量。在中國大陸一度炙手可熱的房產目前出現了全國范圍的降溫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在所調查的城市當中,新房價格跌幅最高達1.9%,其中北京的房價下跌0.7%,而上海則下降了0.9%。全部70個城市的現房價格也出現了0.5%至2.0%的回落。房價的頹勢所帶來的沖擊持久而廣泛,這迫使政府開始進行干預,以達到提振市場的目的。然而這些干預手段尚未出現任何成效,在最近一次的干預行動中,央行降低了首付要求,從之前的總房款六成調低至三成。看上去這確實是一項給力的政策,但市場卻沒有太多回暖的跡象。市場的放緩已經導致經濟增長率跌至近5年來的最低水平,第三季度的GDP同比增幅只有7.3%。這是個不好的征兆,因為政府設定的季度增長目標為7.5%,比實際的增長率高0.2個百分點。
3. 中國債券市場現首例違約近在眼前
1月初,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佳兆業集團[0.00%]控股有限公司(Kaisa Group Holdings Ltd.)預計將面臨一宗國際債券的違約。該公司在深圳持有物業,雖然該公司初期財務狀況良好,但一著不慎就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此前,佳兆業未能向其外國投資者支付5億美元的債務利息。雖然目前仍處在30天的寬限期內,但如果到時候還拿不出錢支付利息,那么該公司就會自動變成技術性違約。外界都在緊張關注著中國市場,很多基金經理擔憂該事件的影響會蔓延到其他行業。“短短四周內,佳兆業的運營幾乎崩潰,這可能會導致投資者對該行業更加敏感。”信貸研究公司Lucror Analytics亞洲主管查爾斯·麥克格瑞格(Charles Macgregor)說道。最近的財務報告顯示,截至六月份該公司尚有15億美元的儲備資金,財務狀況表現良好,而如今形勢急轉直下,出乎所有人意料。從穩健到違約的迅速轉變嚇得債務持有人紛紛倉促拋售,貝萊德集團(BlackRockInc.)、富達投資集團(Fidelity Investment)、利安資金管理有限公司(Lion Global Investors)這三家外國投資者必然也會拋出所持債券。這顯然是個危險信號,但還不足以證明整個房地產業開始崩盤。目前,大部分投資者還在小心翼翼地謹慎應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變化。
盡管看上去似岌岌可危,但仍有足夠的證據顯示,中國的情況與美國樓市泡沫的破滅并不一樣。和美國市場不同,中國的銀行支持證券并不出售,而是持有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所以有一些安全緩沖空間。此外,中國老百姓整體的家庭債務比例較低,因此可能不會出現那種最壞的情況。通過適當的監管,局面仍有望得到完全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