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利浦發布“hue”后,LG的“smart lamp”、三星的“smart bulb”也相繼問世。而小米推出的“Yeelight”及南京物聯傳感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rainbow”智能燈更將智能照明推向了新的熱潮。智慧照明的時代真的來了嗎?1月6日在哈爾濱舉辦的“綠動中國半導體照明系列論壇——‘智慧之光’寒地半導體照明技術論壇”上,參會嘉賓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這個問題。
“當前的半導體照明應用遠遠超越了傳統‘看與看見’的照明范疇,向著超越照明、跨界創新應用的方向發展,健康及智能照明成為當前可預見的重要發展方向。”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秘書長吳玲指出,2014年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保持36%的高增長率,這有力地說明我國的半導體照明產業依然保持著快速增長的態勢。
從2003年至2014年,中國半導體照明產業整體規模由90億元發展到3507億元。10年的技術變革使LED照明技術逐步解決光效、色溫、眩光、可靠性等問題,實現對白熾燈、熒光燈的替代。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阮軍在論壇上將前10年的照明特點概括為“性價比有優勢的生態光源”、未來10年的照明趨勢闡述為“按需照明、超越照明”。阮軍認為,“按需照明”有三個層面,一是提高光的品質、滿足人們生理及心理需求;二是改革照明方式和燈具形式,創建更健康、智能、舒適的“光環境”;三是滿足不同年齡、場景、用途的細分市場。阮軍說“智能化的照明方式不是將光調亮與暗,而是能與人互動,按照人的需求進行工作。”
在日常照明需求之外,照明技術也可應用到其他領域,這就是阮軍強調的“超越照明”。如植物、畜牧養殖、昆蟲防治等農業應用,光治療、保健、康復等醫療應用,可見光通訊、位置服務等通信應用。隨著移動互聯、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與百姓生活的密切度加大,半導體照明技術與信息技術開始深度融合,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呈現出向智慧化城市環境集成、向小型化通訊人體集成的發展趨勢。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副主席、三星LED中國區總經理唐國慶將這種趨勢表述為半導體照明發展的“1+N模式”。作為社會生活應用面廣泛的半導體照明材料就像一個平臺,它可以附著文化元素和許多的實用功能。
在競爭形態升級、產業發展風風火火的2014年,依然存在倒閉跑路現象,產業整合并購也在加劇升級。在唐國慶看來,傳統照明企業與LED照明企業都在向智能照明轉型,而限制智能照明發展的瓶頸問題是“跨界”。因智能照明不單單做“照明”,“智能控制”已成為重要部分,因而需要跨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