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頂箱柜
頂箱柜是中式家具中的大件。出現在明后期,盛于清代。由頂柜和底柜兩部分組成,可為一對組合排放,也可拆分為左右各一。因明式頂箱柜多為黃花梨制作,其將明式家具簡潔的工藝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清代頂箱柜多為紫檀柜。當代仿明式頂箱柜一般用黃花梨或香枝木制成。
頂箱柜又叫四件柜,為居室組合家具,恰好四件,故而得名。為上面的小柜與下面的立柜相連,一豎到底,故也稱頂豎柜。頂箱柜的造型端莊大氣,容量也大,多為上層社會所用。
2、架格
架格是一種沒有門,被隔板分成數層的家具,用于室內陳設物品。其功能主要供存放物品用,有些依據書體規格制造的稱之謂書格或書架。架格美化家居,節省空間,實用性很高,清潔較為簡便,等同于現今格架。架格的實用性在書齋中得以極大的體現。平日雜亂放置的筆、墨、硯,筆筒、文玩書籍等,可以被收拾的井井有條。
在清代,架格的使用較明代普及,是書房、廳堂的主要陳設之一,在式樣、做工上均優于明式。清式架格與明式不同,明式架格大多做成四面透空,清式架格則將左右及后面用板封閉,因而不如明式柜格亮麗大方。
至于用橫、豎板將空間分隔成若干高低不等、大小有別的格子則是在清雍正時期開始流行的形式,這種格內屜板高低錯落,俗稱“博古架”或“百寶格”,專用來陳放文玩古器,放在書房、客廳雅致非常,有濃厚的清式家具風格。
3、羅漢床
羅漢床是由漢代的榻逐漸演變而來的。榻,本是專門的坐具,經過五代和宋元時期的發展,形體由小變大,成為可供數人同坐大榻。這類床形制有大有小,通常把較大的叫“羅漢床”,較小的仍沿俗叫“榻”,又稱“彌勒榻”。
羅漢床不僅可以做臥具,也可以用為坐具,左右和后面裝有圍欄,但不帶床架,圍欄多用小木做榫攢接而成,最簡單的用三塊整木板做成。圍欄兩端做出階梯型軟圓角,既樸實又典雅。
羅漢床在明代比較常見,一般都陳設在王宮貴族的廳堂中,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這種床可以分為五圍屏帶踏板羅漢床、五圍屏羅漢床、三圍屏羅漢床。早期羅漢床的特點是五屏圍子,前置踏板,有托泥,三彎腿寬厚,截面成矩尺形。到了中期,前踏板消失,三彎腿一改其臃腫之態,腿足出現獸形狀。
發展到晚期,羅漢床僅三屏,床面的三邊沒有矮圍子,圍子的做法有繁有簡,最簡潔質樸的做法是三塊光素的整板,正中較高兩側較低,有的在整板上加一些浮雕的圖案。復雜的做法是透空做法,四邊加框中間做各種幾何圖案。

4、貴妃榻
又稱“美人榻”,古時專供婦女憩息,榻面較狹小,制作精美,形態優美,是榻中極為秀美的一種,其用料也極為講究,床上彩繪雕刻顯得雍容華貴。
明清時期的貴妃榻,展現出精細打磨的技法,體現在對圍欄、扶手、榻腿的雕花兒上,龍紋透雕最為流行,大概是源自中華民族對龍圖騰的膜拜上;貴妃榻對于榻腿、牙板的細節設計更是精益求精,無論是直腿、彎腿都少不了細琢的花草圖案,榻體多為平板和按摩板,體型較之歐美貴妃榻更碩大,展現著皇室的風范和皇權的威嚴。
有的貴妃榻為單翹頭、尾部上卷設計,瑞草卷珠外翻球式直腿,透雕牙條采用拐子紋卷草圖案,圍欄的二龍戲珠穿云噴水透雕圖案最為醒目,它鮮明體現了清式家具的恢宏氣派。
還有的貴妃榻則為雙翹頭設計,頭部稍高,插肩直腿,側面有管腳帳,中部牙條是透雕拐紋、牙頭以浮雕相稱,圍欄為屏風式透雕拐紋,榻面紋理介于按摩面和平面之間,制作工藝明示了它的珍貴。
床榻,作為家具中的大器、重器和家具文化的集大成者,最能體現家具的風格特征。床榻,以其精致古樸、凝重華貴的藝術成就,給我們后人留下許多寶貴的藝術財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