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人買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約計1020億美元,中國擁有超過13億人口,活躍在奢侈品市場的消費者現在約有7500萬。雖然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因為政府反腐,奢侈品市場略有變冷,然而,中國在未來仍然將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
一部iphone手機,一款路易威登的入門包包,一套阿瑪尼西裝,一瓶定制的克里斯汀迪奧香水,一塊百達翡麗的手表,一輛賓利雅致,一顆蒂凡尼黃鉆,我們很多人都愿意花好幾萬去買,但是,有多少人愿意去花1萬元買一張椅子,抑或5萬元買一張大床?想必很少。殊不知,家具才是最佳的購買奢侈品的選擇。
花同樣的價錢,買一件自己真正喜歡,還可以傳給兒孫,是不是比那些好幾萬的寶寶摸臉油香水要值得多?
陳沁儀,臺灣設計師,1982年在新加坡創立 Origins Furniture;1997年為世界首富文萊國王御制98件作品,作為其位于曼哈頓的六星級飯店的永久展示及使用;1999年美國舊金山國家博物館收購“青花雙面瓷木雕屏風”的等三件“御融”作品作為永久收藏。2001年在廣州時代廣場設立中國大陸第一個專賣店。有人說,陳設計師的店是個寶庫,也許,陳沁儀設計的家具用的材料,不是最貴的黃花梨、紫檀,但論設計、手工、舒適度、創意,這家店是最好的!

和設計師陳沁儀聊天,很有趣。她關于設計的觀點,傳統的同時,也很新銳;她追求著平和,卻在用一種銳利的方式;而她關于家居和生活的態度,其實正是千百年以來中國人一以貫之、卻在最近幾十年有意無意“忘卻”的原生基因。 她也許自己都不知道:作為一個中式家具的傳承發揚者,她的這半生,從事的正是中國傳統家居文化“心臟復蘇”、“吐故納新”的事業。 日前,記者采訪身兼家居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雙重身份的陳沁儀,請她闡述對中國家具、家居和家庭生活的感念。陳沁儀談到了自己西方的一位朋友,“她是個白人經理的太太、家庭主婦,在香港的寓所,只是人生的驛站,但她布置的臥室,就是想象力的天堂!” 一頂從香港老街淘來、二戰期間的真絲白降落傘,從天花正中開始,輕盈地垂落到四邊墻壁,猶如頭頂的一朵云;“云”的正中間,一盞阿拉伯燈閃著迷離的琉璃光;臥室正中的中國老床,雕花、格柵、吉祥如意的花紋繁復而神秘;臥室的角落里,分別立著三只鸚鵡,給臥室帶來趣味和生氣,而鳥架的下面,或是白沙、或是卵石,潔凈無塵。洗手間里,女主人從全球各地搜羅來的貝殼壘成了風景,放香皂、放香水、盛毛巾……創意無限。 “這種家,和用一套家具‘武裝到牙齒’的家,誰才是認真在過日子呢?嘩啦一下,一個周末就把全套家私搞定,用一個牌子一個系列的家具來填滿整個家,這是一種對生活不負責的態度!”這就是陳沁儀對購買家具的態度。 因為曾經旅居五國,陳沁儀對西方人對家具物品的珍惜深以為然。“在歐洲的老家族,用著祖父的餐桌、太祖的銀餐具、阿姨留下來的老床,是很讓人羨慕的,其實中國也曾經有很多這樣的好東西,明式家具、清式家具諸多傳世精品。希望將來的中國,又能有這樣值得傳世的家具出現。” 陳沁儀正是從收購亞洲老家具開始,了解中式家具的美、“掉進”中式家具的“坑”。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她開始在亞洲到處搜羅老家具,她先是為自己的寓所尋找精品,后來發展為職業買手。“整個亞洲,大多數國家,包括東南亞、印度、日韓,都是席地而坐,對家具的要求很簡單,只有中國有那么多精美的家具。”她找到的許多老家具,雖然已經破舊,但拆開榫頭、清洗修復殘破處,接上去,便又是“一條好漢”,而精美的雕刻、優雅的線條,更讓她迷戀難以自拔。 陳沁儀以明式家具為例,“那些從蘇浙流傳出來的明式家具,為什么在西方贏得上拍藝術品的禮遇?因為工精、思巧。是文人墨客設計的作品,而這些文人又是懂得制造技巧的文人,試問,全世界哪里去找如此兩全其美?所以明式家具特別有味道。” 后來,也正因為老家具買少見少,而市面上的家具往往是工藝粗糙的“快餐品”,她才開始自己設計家具,打造自己的家具品牌。 消費者要選擇一件傳世的家具,應該如何著手?陳沁儀建議:首看功用,坐著不舒服的椅,收納空間不合理的柜,不收藏;其次看藝術,不美的不要、膚淺炫富的不要;再次看工藝,假榫頭、黏膠水、打釘子的不要;最后才是材料,黃花梨、紫檀固然好,但這絕不是最重要的選擇標準,榆木、雞翅、酸枝的家具保護得好,一樣可以傳百年。 “對于那些進店第一句就問‘哪件是黃花梨料’、卻連榫頭都看不懂的客人,我只能夸你一句‘土豪’,暗嘆一句‘話不投機半句多’!”陳沁儀壞壞地說。

和設計師陳沁儀聊天,很有趣。她關于設計的觀點,傳統的同時,也很新銳;她追求著平和,卻在用一種銳利的方式;而她關于家居和生活的態度,其實正是千百年以來中國人一以貫之、卻在最近幾十年有意無意“忘卻”的原生基因。 她也許自己都不知道:作為一個中式家具的傳承發揚者,她的這半生,從事的正是中國傳統家居文化“心臟復蘇”、“吐故納新”的事業。 日前,記者采訪身兼家居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雙重身份的陳沁儀,請她闡述對中國家具、家居和家庭生活的感念。陳沁儀談到了自己西方的一位朋友,“她是個白人經理的太太、家庭主婦,在香港的寓所,只是人生的驛站,但她布置的臥室,就是想象力的天堂!” 一頂從香港老街淘來、二戰期間的真絲白降落傘,從天花正中開始,輕盈地垂落到四邊墻壁,猶如頭頂的一朵云;“云”的正中間,一盞阿拉伯燈閃著迷離的琉璃光;臥室正中的中國老床,雕花、格柵、吉祥如意的花紋繁復而神秘;臥室的角落里,分別立著三只鸚鵡,給臥室帶來趣味和生氣,而鳥架的下面,或是白沙、或是卵石,潔凈無塵。洗手間里,女主人從全球各地搜羅來的貝殼壘成了風景,放香皂、放香水、盛毛巾……創意無限。 “這種家,和用一套家具‘武裝到牙齒’的家,誰才是認真在過日子呢?嘩啦一下,一個周末就把全套家私搞定,用一個牌子一個系列的家具來填滿整個家,這是一種對生活不負責的態度!”這就是陳沁儀對購買家具的態度。 因為曾經旅居五國,陳沁儀對西方人對家具物品的珍惜深以為然。“在歐洲的老家族,用著祖父的餐桌、太祖的銀餐具、阿姨留下來的老床,是很讓人羨慕的,其實中國也曾經有很多這樣的好東西,明式家具、清式家具諸多傳世精品。希望將來的中國,又能有這樣值得傳世的家具出現。” 陳沁儀正是從收購亞洲老家具開始,了解中式家具的美、“掉進”中式家具的“坑”。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她開始在亞洲到處搜羅老家具,她先是為自己的寓所尋找精品,后來發展為職業買手。“整個亞洲,大多數國家,包括東南亞、印度、日韓,都是席地而坐,對家具的要求很簡單,只有中國有那么多精美的家具。”她找到的許多老家具,雖然已經破舊,但拆開榫頭、清洗修復殘破處,接上去,便又是“一條好漢”,而精美的雕刻、優雅的線條,更讓她迷戀難以自拔。 陳沁儀以明式家具為例,“那些從蘇浙流傳出來的明式家具,為什么在西方贏得上拍藝術品的禮遇?因為工精、思巧。是文人墨客設計的作品,而這些文人又是懂得制造技巧的文人,試問,全世界哪里去找如此兩全其美?所以明式家具特別有味道。” 后來,也正因為老家具買少見少,而市面上的家具往往是工藝粗糙的“快餐品”,她才開始自己設計家具,打造自己的家具品牌。 消費者要選擇一件傳世的家具,應該如何著手?陳沁儀建議:首看功用,坐著不舒服的椅,收納空間不合理的柜,不收藏;其次看藝術,不美的不要、膚淺炫富的不要;再次看工藝,假榫頭、黏膠水、打釘子的不要;最后才是材料,黃花梨、紫檀固然好,但這絕不是最重要的選擇標準,榆木、雞翅、酸枝的家具保護得好,一樣可以傳百年。 “對于那些進店第一句就問‘哪件是黃花梨料’、卻連榫頭都看不懂的客人,我只能夸你一句‘土豪’,暗嘆一句‘話不投機半句多’!”陳沁儀壞壞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