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頭疼的“白皮”早在清末時就已出現。當時的宮廷造辦處面對材料緊缺的現狀,在家具制造時,難免留上少許白皮。當然,由于宮廷家具生產的嚴肅性,他們對所留的白皮會有相應的處理方法。
故宮博物院古家具研究專家胡德生與中央電視臺鑒寶專家張德祥兩位知名專家,為我們介紹了宮廷造辦處遇到白皮時的處理方法。胡德生先生講,在明代至清早期時,宮廷造辦處還不存在白皮的考慮,因為當時家具材料比較豐富,所以在木材加工中就會直接去除白皮,只用心材制作家具。到清晚期時,宮廷家具用的優質材料便較為稀缺了,才出現了需要對白皮進行處理的情況。當時宮廷造辦處的處理方式與現代一些企業的處理辦法比較相似。原材只會留有少量白皮,一般絕不會剩余太多。而這少量的白皮,會安裝在家具陰面看不到的地方。但與現代家具企業處理不同的是,到這里并沒有完。在家具部件組合完成,還會有最后一道工序——將所有白皮會全部挖掉。對于宮廷家具來說,是寧可缺一塊,也不能留一點白皮,所以故宮博物院有些晚清家具中,在一般人看不到的部位有時會缺出一塊,少出一片。張德祥認為,大面積白皮會影響家具結構的強度,拉不住開榫的棕繩,但只要在不影響家具結構和視覺效果的情況下,可把原有白皮的料進行拼補,并放置家具內視線看不到的地方。清朝時,大料遇到白皮,采取挖補,也就是把白皮挖掉,再補上一塊料,如果是小塊白皮,則采取膩子增補,然后用黑漆調色。不過,那時的家具沒有大面積的白皮。故宮有的紫檀家具腿也有通過粘、刻,及花飾來掩蓋拼補,即便光緒帝新婚洞房內的紫檀床,也是在八國聯軍進京之后,用舊料拼補而成,上面還有一些堵眼。較之,現在家具用料有時為了追求材質的精良,不計成本,其實是非常浪費的。 (韓波 亦揚/文)(來源:紅木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