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各大新聞網實時播報:日本九州14日、16日兩次強震救援工作還在進行,太平洋對岸的南美洲國家厄瓜多爾在北京時間17日7時58分發生7.8級地震,目前已造成至少246人遇難,2527人受傷。而通過地震臺網發布數據還發現,自4月10日以來,短短一周時間,亞洲多國都發生了5級以上地震。

一時間風聲鶴唳地震進入活躍期了嗎?“選擇綜合征”患者紛紛犯難地震發生時"躲在桌子旁""還是桌子下面"……你選好了嗎?
專家:無需恐慌!▼
地震進入活躍期?
地震活躍期是個相對的概念,全球每年平均發生7級以上地震20多次,6級以上地震100多次,5級以上地震1000多次,近期亞洲5級以上地震仍然在正常的頻度范圍內,民眾不必恐慌。 SO讓我們把目光重新放到災難現場在配合災后心理重建的同時為災區人民提供一個能夠替代“家”的居所是落到設計師們肩頭的重任特此,設計師俱樂部推出 ——“災后應急建筑”讓設計與災后居民共“渡”患難
模塊化災后住房Garrison建筑事務
Garrison建筑事務所應紐約市應急管理辦公室的要求開發了一座模塊化的災后住房模型。這一座多層、多戶的預制結構可以在15小時內根據具體的城市條件搭建成帶各種不同戶型的住宅樓。該方案擁有一居室與三居室的戶型,這些戶型中通常都含有客廳、陽臺、洗手間以及裝備齊全的廚房與儲藏室。

(照片版權 ? andrew rugge/archphoto所有)該方案旨在安置因自然或人為災害而流離失所的市民。當需要的時候,該居住單元被運送到現場,用起重機將其提升組裝,形成住宅。采用最新建筑技術,該設計能夠滿足人們對安全性、可持續性、耐久型與普適性的要求。其靈活性使得它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城市環境,包括空地、私人庭院以及公共空間。每一個住房模塊都擁有一個陽臺、與房間等高的入口門以及完整的遮陽設施。這樣的設計不但能夠減少陽光直射還能夠保證開闊的視野。這些單元模塊完全是采用可回收的材料、軟木地板、雙層隔熱的外殼建成,不含有甲醛。此外,該模塊化住宅還可以配備太陽能系統,這樣的設計方案不但能夠減輕城市電網的壓力還能讓建筑物在能源方面自給自足。
(照片版權 ? andrew rugge/archphoto所有)
經過長達六年的研究之后,紐約市最終提出了這一關于緊急住房的項目。建筑師JamesGarrison說到“撇開在災后提供住所這一基本的需求,這一設計的創新之處在于能夠讓居民們繼續留在自己的社區而不是搬遷到別的地方數月甚至數年。“就地避難”能夠讓居民們維持以往的社交網絡——他們的朋友與家人與鄰居。這對成功地重建他們的家園至關重要。”建筑師James Garrison繼續說道:“這一設計的精華之處在于其固有的靈活性。各個模塊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可以相互堆砌形成一整排住宅,或者構成零星的住宅點綴在現有的住房和建筑物之間。我們設計的這些模塊不僅適用于紐約市——而且還能夠滿足美國最嚴格的分區制的要求。這也就意味著它們將能夠迅速的滲透到這一國家的任何角落。”
生產流水線

折紙屋 中國設計團隊中央美院 A4
地震的力量是毀滅性的,它能使人們的生活在瞬間改變。而人們對各種材料的高度利用,才是真正的“應急”。紙是幾乎是隨處可見的材料,廉價且大量,并且有降解的性能,能保證在他的使命完成后,對環境不造成任何傷害。在可塑性方面有極大的優勢,同時質地輕盈,運輸方便也不會在余震中給人造成二次傷害。
FLODING HOUSE 是CAFA團隊制造的一個“折紙屋”,他們用折疊加強建筑自身的強度,并開發出一套完整快捷的折紙方法,可以讓使用者通過簡單的折疊和連接為自己建造一個家。同時,建筑可以折疊成比較小的體積,在運輸上占據了極大的優勢。團隊關注于怎樣能使人對時間變化產生反應,以及光線對人情緒和生活的作用:在同樣的較小空間中,因為感受到的柔和的光線在表皮上產生的類似教堂光照的韻律,使災難中的人產生安定感和歸宿感。
地震桌 瑞士設計師Martinod Esposito
這是一款鋼構架的頂級急救工具,在各種典型瑞士產品及配件中首屈一指,可承載幾百英鎊的重量,旨在為發生地震等重大事件時提供一種防護措施。桌面下方有巧克力、蠟燭臺、白酒、或是干酪和卡片游戲等物品,有助于減輕由嚴重而危險的情況和有限空間造成的心理壓力。從實用角度來看,其中放置了氧氣瓶、礦泉水、毛毯、鐵锨、手電筒、瑞士軍刀、滅火器等急救物品,人們會感到放松,因為他們知道萬一由危險,所需的一切都可在客廳桌下隨手可得。
炭燒小屋 智利設計團隊SmiljanRadic Clarke 、Gonzalo Puga Larrain 、Osvaldo Sotomayor Rojo
設計團隊感興趣的建筑幾乎都是不會留下任何記憶或圖象的建筑,比如傳統的木炭爐。這個設計把房子當做一件陶藝品來完成,團隊以傳統的木炭爐造型為基點,在地上打一個深120厘米、直徑300厘米的圓筒形洞,然后遵照特定的方法用木材填滿這個洞。再覆蓋泥土和稻草,再把整個“建筑”敲成均勻的泥土墩。爐子暴露于空氣中一個月,就像任何普通陶器一樣,用文火燒四天后冷卻,再從一個半埋于地下的開口移走木炭。
這樣,這個已被燒硬、能自我支撐的土丘就空無一物,成為了一棟全新的建筑。燒炭小屋包括兩個廢棄的房間、一面自立墻和一棵樹構成。這個小屋為個人或家庭提供了避難所,還創造了一個自覺的應急城市。
金字塔帳篷 瑞典Tham& Videg?rd Hansson Arkitekter建筑事務所
設計采用金字塔型帳篷構成了一個全新的居民聚集區,使得營地內最為重要的社交與公共場所更加醒目。
帳篷可以收集自然資源和雨水。在溫暖的氣候區,該金字塔型帳篷將配置一個不受太陽熱量影響的大面積室外空間,而在惡劣天氣,它將提供一個干燥的會議場所。使用不同的顏色來標記不同功能的金字塔帳篷,更加有助于直接辨別分區,不會出現語言造成的困擾。
GRAPH 芬蘭/冰島設計團隊RintalaEggertsson Architects
團隊建造了一座由較小構件或建筑塊料組成的應急收容所,這些構件可以很輕松地組合一座功能齊全的建筑。每個建筑塊料具有一種特定的功能,以便盡可能節約使用空間。一座功能齊全的應急房屋可包括用于睡覺、做飯、衛生等目的的構件,除此之外,還可具備洗滌和存儲等補充功能。
一座這樣的基本應急房屋可包含5~8個構件,這些構件可組合成一座高達3層的建筑。為了方便構件的組合并給不同的擴建模式留下余地,團隊建議采用了可調整支柱的地板、天花板和墻壁,把它們作為應急房屋的附加構件。建筑中使用的材料可以有所不同,允許人們自己尋找材料和顏色來定義自己生活的環境。
Air Mille-feuille House 日本設計團隊SouFujimoto藤本壯介建筑設計事務所
作者的理念是從“無”生“有”,他構思了一塊奇特的房屋形透明塑料薄板,可以立刻拉伸成一所房子,像是完全由空氣制成,誕生了一個全新的空間。
這塊房屋形狀的薄板是將無數透明薄膜疊加,并將小塊薄片相間固定在移動網格上構成的。將其展開后,它將變成一個自我支撐的構成物,由靈活的三維蜂巢結構組成。蜂巢結構的重疊表面起著隔離大氣空間的作用。這所挺立的房子看起來就像在空間中閃閃發光,超越了建筑的范疇,變成了一件景觀藝術品。人們更是可以輕松地將這些薄薄的板狀材料運到任何地方,通過組裝這些材料來自由創造空間。
Red+Housing 美國設計團隊OBRA建筑師事務所
Red+Housing的設計追求普遍適用性,其設計了一系列可做簡單修改的部件,使其成為可用于世界任何地方的解決方案:為寒冷地區增加保溫材料和加熱器;為熱帶地區去掉門窗;根據當地條件使用替代材料。
小紅屋中的材料隨時可以更換,在不同地點施工時,配給不足的材料可用當地儲存豐富的材料來代替。且所有部件可以折疊成扁平狀,從而可以輕松地打包并運輸。所有連接均為簡單的凹凸摩擦黏合,可用盡量少的扣釘固定。十字結構的幾何形狀,如組合使用,即可提供無限靈活的中間空間,這些空間可以為大片房屋提供“城市”背景。類似地,如果房屋是單獨建造,十字結構的外部就能創造作為內部與外部之間媒介的空間,為人們提供室外活動的環境。
ROOM-ROOM 法國設計團隊Encoreheureux + G Studio
應急建筑旨在社會動蕩或自然災害時期為人們提供具有很高靈活性和適應性的庇護場所。一場自然災害經常導致人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在過去、現在或將來都是“漂泊者”。

ROOM-ROOM的方案針旨在面對全球的無家可歸者(起因于氣候、社會及政治因素)。設計了一處輕巧、堅固、安全,經濟,可攜帶、移動式,人性化,熱效率高,方便運輸。實現最小空間中的最大空間,建造第一間未來式住所。本產品可有多種用途(庇護所,拖車,車輛等)
陶瓷房屋與超級磚坯 美國加州土造藝術與建筑學院(Cal-Earth)
正如Rumi所述,“智者之手可化土成金”。團隊利用了盡可能少的采購產品(沙袋和鐵絲網-戰爭工具)和盡可能多的免費泥土建成“庇護所”,最大限度地防范天災。陶瓷房屋技術是對整幢土坯建筑和預制的陶瓷模塊進行現場燒制和釉化,經過如此制作的結構可克服傳統土坯在地震和雨水/洪澇中的缺點。超級磚坯(沙袋和鐵絲網)技術是將戰爭物資用于和平目的,將傳統泥土建筑學與當代全球安全要求相結合。因為災后重建的最大經費是花在基礎設施和人員的庇護所上的,這使得建造能持續抵御更多災害的自救應急庇護所的需求變得更加緊迫。Cal-Earth提供了基于永久材料(泥土、水、空氣和火)和永久性原理(拱形、穹頂和半圓形)的可持續人類庇護所的解決方案,每個男女都應能夠利用這些在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可行的庇護所。
紙管臨時教室 中國/日本設計團隊慶應義塾大學坂茂與松原弘典研究室+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再生
2008年,在四川地震救災工作進行協作的日本慶應義塾大學 (SFC)和西南交通大學 (SJU)聯合為成都華林小學設計并建造了臨時紙管教室,本次展覽展出了該教室的部分結構。
這項工程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采用經濟又可回收的“紙管”作為建筑材料。因為地震讓人們對混凝土建筑感到害怕,所以紙管建筑明亮又溫暖的造型特點在當地深受贊賞。

團隊所設計的建筑結構簡單,允許非專業的志愿者們參與建設,由來自成都的90多名學生志愿者(包括老師),參與了此次建筑搭建。另外,它不要求使用任何施工設備,因為紙管質量輕,并且易于切割。

一時間風聲鶴唳地震進入活躍期了嗎?“選擇綜合征”患者紛紛犯難地震發生時"躲在桌子旁""還是桌子下面"……你選好了嗎?
專家:無需恐慌!▼
地震進入活躍期?

模塊化災后住房Garrison建筑事務
Garrison建筑事務所應紐約市應急管理辦公室的要求開發了一座模塊化的災后住房模型。這一座多層、多戶的預制結構可以在15小時內根據具體的城市條件搭建成帶各種不同戶型的住宅樓。該方案擁有一居室與三居室的戶型,這些戶型中通常都含有客廳、陽臺、洗手間以及裝備齊全的廚房與儲藏室。

(照片版權 ? andrew rugge/archphoto所有)該方案旨在安置因自然或人為災害而流離失所的市民。當需要的時候,該居住單元被運送到現場,用起重機將其提升組裝,形成住宅。采用最新建筑技術,該設計能夠滿足人們對安全性、可持續性、耐久型與普適性的要求。其靈活性使得它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城市環境,包括空地、私人庭院以及公共空間。每一個住房模塊都擁有一個陽臺、與房間等高的入口門以及完整的遮陽設施。這樣的設計不但能夠減少陽光直射還能夠保證開闊的視野。這些單元模塊完全是采用可回收的材料、軟木地板、雙層隔熱的外殼建成,不含有甲醛。此外,該模塊化住宅還可以配備太陽能系統,這樣的設計方案不但能夠減輕城市電網的壓力還能讓建筑物在能源方面自給自足。
(照片版權 ? andrew rugge/archphoto所有)

生產流水線

折紙屋 中國設計團隊中央美院 A4
地震的力量是毀滅性的,它能使人們的生活在瞬間改變。而人們對各種材料的高度利用,才是真正的“應急”。紙是幾乎是隨處可見的材料,廉價且大量,并且有降解的性能,能保證在他的使命完成后,對環境不造成任何傷害。在可塑性方面有極大的優勢,同時質地輕盈,運輸方便也不會在余震中給人造成二次傷害。

地震桌 瑞士設計師Martinod Esposito

炭燒小屋 智利設計團隊SmiljanRadic Clarke 、Gonzalo Puga Larrain 、Osvaldo Sotomayor Rojo
設計團隊感興趣的建筑幾乎都是不會留下任何記憶或圖象的建筑,比如傳統的木炭爐。這個設計把房子當做一件陶藝品來完成,團隊以傳統的木炭爐造型為基點,在地上打一個深120厘米、直徑300厘米的圓筒形洞,然后遵照特定的方法用木材填滿這個洞。再覆蓋泥土和稻草,再把整個“建筑”敲成均勻的泥土墩。爐子暴露于空氣中一個月,就像任何普通陶器一樣,用文火燒四天后冷卻,再從一個半埋于地下的開口移走木炭。

金字塔帳篷 瑞典Tham& Videg?rd Hansson Arkitekter建筑事務所
設計采用金字塔型帳篷構成了一個全新的居民聚集區,使得營地內最為重要的社交與公共場所更加醒目。

GRAPH 芬蘭/冰島設計團隊RintalaEggertsson Architects
團隊建造了一座由較小構件或建筑塊料組成的應急收容所,這些構件可以很輕松地組合一座功能齊全的建筑。每個建筑塊料具有一種特定的功能,以便盡可能節約使用空間。一座功能齊全的應急房屋可包括用于睡覺、做飯、衛生等目的的構件,除此之外,還可具備洗滌和存儲等補充功能。

Air Mille-feuille House 日本設計團隊SouFujimoto藤本壯介建筑設計事務所
作者的理念是從“無”生“有”,他構思了一塊奇特的房屋形透明塑料薄板,可以立刻拉伸成一所房子,像是完全由空氣制成,誕生了一個全新的空間。

Red+Housing 美國設計團隊OBRA建筑師事務所
Red+Housing的設計追求普遍適用性,其設計了一系列可做簡單修改的部件,使其成為可用于世界任何地方的解決方案:為寒冷地區增加保溫材料和加熱器;為熱帶地區去掉門窗;根據當地條件使用替代材料。

ROOM-ROOM 法國設計團隊Encoreheureux + G Studio
應急建筑旨在社會動蕩或自然災害時期為人們提供具有很高靈活性和適應性的庇護場所。一場自然災害經常導致人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在過去、現在或將來都是“漂泊者”。

ROOM-ROOM的方案針旨在面對全球的無家可歸者(起因于氣候、社會及政治因素)。設計了一處輕巧、堅固、安全,經濟,可攜帶、移動式,人性化,熱效率高,方便運輸。實現最小空間中的最大空間,建造第一間未來式住所。本產品可有多種用途(庇護所,拖車,車輛等)
陶瓷房屋與超級磚坯 美國加州土造藝術與建筑學院(Cal-Earth)
正如Rumi所述,“智者之手可化土成金”。團隊利用了盡可能少的采購產品(沙袋和鐵絲網-戰爭工具)和盡可能多的免費泥土建成“庇護所”,最大限度地防范天災。陶瓷房屋技術是對整幢土坯建筑和預制的陶瓷模塊進行現場燒制和釉化,經過如此制作的結構可克服傳統土坯在地震和雨水/洪澇中的缺點。超級磚坯(沙袋和鐵絲網)技術是將戰爭物資用于和平目的,將傳統泥土建筑學與當代全球安全要求相結合。因為災后重建的最大經費是花在基礎設施和人員的庇護所上的,這使得建造能持續抵御更多災害的自救應急庇護所的需求變得更加緊迫。Cal-Earth提供了基于永久材料(泥土、水、空氣和火)和永久性原理(拱形、穹頂和半圓形)的可持續人類庇護所的解決方案,每個男女都應能夠利用這些在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可行的庇護所。
紙管臨時教室 中國/日本設計團隊慶應義塾大學坂茂與松原弘典研究室+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再生
2008年,在四川地震救災工作進行協作的日本慶應義塾大學 (SFC)和西南交通大學 (SJU)聯合為成都華林小學設計并建造了臨時紙管教室,本次展覽展出了該教室的部分結構。
這項工程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采用經濟又可回收的“紙管”作為建筑材料。因為地震讓人們對混凝土建筑感到害怕,所以紙管建筑明亮又溫暖的造型特點在當地深受贊賞。

團隊所設計的建筑結構簡單,允許非專業的志愿者們參與建設,由來自成都的90多名學生志愿者(包括老師),參與了此次建筑搭建。另外,它不要求使用任何施工設備,因為紙管質量輕,并且易于切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