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場館有限,逄小威特別挑了120張電影人的面孔。在展覽現場逄小威很有感概地談了他拍攝電影肖像的感受,從2002年到2005年這四年時間,他總共拍攝了1000位電影人的肖像,“他們特殊而樸素,他們演繹了中國電影一百多年的輝煌。” 瀏覽整個布展,我們注意到“電影的面孔”從展覽的布局,人物肖像排列都是沿著中國電影發展的脈絡演繹電影歷史,首先是黎莉莉、舒適、張瑞芳、孫道臨、謝晉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默片時期走過來的老一代藝術家。再次是新時期著名演藝工作者的代表性人物張藝謀、鞏俐、姜文、葛優、馮小剛、陳道明等,他們是正工作在一線上的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最后到賈樟柯、章子怡、黃渤、高圓圓、徐崢等代表著一批正在崛起的電影人。置身其中,恍如穿梭在中國電影百年歷史藝術長廊,正是這樣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人物,為中國電影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拍攝這些作品十分不易,以拍攝中國話劇表演藝術家于是之老先生為例,逄小威說:“當時,拍攝之前,于是之老先生己生病,他的家人不愿意受打擾。我跟他的家人說,拍攝中國的電影史,少了于是之先生,太可惜了。我寧愿悄悄地去拍老先生的一只手,展覽時可以在旁作個說明。”據悉,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逄小威打了無數次電話,后來,于是之老先生的家人終于接受了請求,逄小威喜出望外,在老藝術家毫無意識的情形下拍攝了先生慈祥的面龐。??攝影家逄小威說:“這些人,就是一部中國電影一百多年變遷史,你看到的這一張張面孔,你就會聯想到他們的一個個電影作品,每一張面孔下都藏匿著許多內容,訴說著一部電影的故事……他們代表著中國電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老電影海報、連環畫、放映設備:還原中國電影百余年歷史記者注意到,此次展覽,特別展出了老電影海報、劇照,其中有《戰火中的青春》、《車輪滾滾》、《英雄兒女》、《平原游擊隊》等。據介紹,這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電影海報多為手繪版,畫面新穎活潑,手法細膩多樣。多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家設計或繪畫家制作,堪稱精美的藝術品,有些海報因電影知名度影響而具雙重藝術價值。

??另外,海派著名連環畫畫家楊宏富特別為“電影的面孔”展覽精繪百幅電影人的漫像,同時也展出各種20世紀電影連環畫。一直以來,電影連環畫就有“紙上電影”之稱,楊宏富說:“人們也可以通過電影連環畫來重溫以前的電影。”

??老電影放映機展覽現場幾架老電影放映機與老電影海報、劇照融為一體。65歲的劉德保是一位收藏家,多年來注重收藏電影老器材。此次展出的老電影放映機,是他幾十年前的收藏品。“這些東西是中國電影的見證者,”劉德保說。??市民反映:讓更多人感受中國電影的文化和歷史??展覽現場,數百名市民紛紛前來參觀,場內一時間人頭躦動,摩肩接踵,這種場面給人久違的感覺,通過參觀大家再次回顧與重溫了中國電影的魅力和輝煌。“前幾天,就知道這個展覽開幕,今天特意過來參觀。個人覺得,這個展覽非常有意義,能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電影的文化和歷史,”一位大學生現場由衷說道。


??數百名市民紛紛前來參觀在如今快餐文化網絡文化盛行之際,為何要做這樣公益的展覽?為何還想把市民請進展覽現場?策展人葛宏偉表示,要為“中國之美好做電影”,電影應該是在創造自己的世界,并不是隨便瞄著時尚、潮流與商業。只是用自己的聲音,在講述著發生在此處,在任何地方都能夠被理解的故事。葛宏偉說:“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需要這樣高級別的展覽。逄小威先生對電影情有獨鐘,他有夢就追,而且是苛刻地追。‘電影的面孔’不僅譜寫了中國電影的發展歷史,也敘述了逄小威先生的成功。我們衷心感謝他為我們送來如此精彩的展覽,也期待著他創作更多的優秀作品!”??逄小威簡介:逄小威:出生于1956年,早年做演員,1989年赴日本學習、工作,1997年回國后,開始從事攝影創作,出版多部攝影作品,舉辦多項攝影展。作為攝影師,逄小威推崇的是寫實主義。他的攝影理念是完美的技術加真實的呈現。??他認為,不管是拍人物肖像還是拍建筑物,照片中的美感都應該由被拍攝主體本身來傳達,而不是攝影師炫弄技巧。攝影師要進行原始的記錄,尊重主體本身,把拍攝對象原汁原味地呈現。從2002年到2005年,逄小威陸續拍攝了1000位電影人的肖像。2005年12月,他在中華世紀壇舉辦了《面孔——中國電影人黑白肖像作品展》,中國電影博物館為其中的作品設立了專館永久展出,上海美術館也為其舉辦了作品收藏展。2012年,國家廣電總局、北京市政府、中國電影博物館在鳥巢(國家體育場)舉辦了超大規模的特別展。同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在面對天安門廣場的正門大廳,舉辦專門的儀式,收藏了那1000位中國著名電影人肖像的原版底片。2015年11月28日至12月6日,逄小威在北京視覺經典美術館再次舉行電影人的黑白肖像攝影展。2016年1月22日至1月31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宮“電影的面孔紀念中國電影誕辰111周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