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平桂管理區有著得天獨厚的石材資源,大理石、花崗巖等石材儲藏量達60多億立方米。目前,賀州正積極謀劃發展好這一特色優勢產業,認真規劃建設好平(桂)西(灣)旺(高)工業園區,使之連成一片,打造成上規模的石材產業區,為全市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作貢獻;生態新城對城市發展重心的調整、城市框架的拉大、城市規模的擴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大手筆規劃、高標準建設,推動城市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相融合。
12月16日上午,前往賀州市平桂管理區,去采訪“石頭”。歷經千百萬年地質變化,在賀州市廣闊的大地上,形成了華南地區最大的漢白玉大理石礦山資源,遠景儲量達26億立方米。賀州大理石有白色、灰白色、黃白色、灰黑色、黑色等類型,其中白色型占整個大理石儲量的76%,為目前華南地區規模最大,是中國乃至亞洲少有的特大型白色大理石礦山之一,儲存量和開采量位居全國前列。區內外石材客商都習慣把賀州白色大理石叫做“賀州白”或“廣西白”。“賀州白”可與意大利大理石著名品牌“卡拉拉”相媲美。
千百年來,賀州漫山遍野的大理石,曾是當地人抱怨的“發財致富絆腳石”。“滿山的石頭,不能啃,也不能吃。”平桂管理區的左有新說:“那時候,人們想得更多的是田里能產多少稻子,能收多少油茶。”
上個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左有新一家沒有分到好田地,卻分到了“石頭山”,這讓他們覺得“運氣很不好”。
1992年前后,平桂區西灣附近有人開始采掘石材,并且很快致富。“曾經無用的石頭”,猶如一夜之間成了眾人爭相攀捧的“通靈寶玉”。一場肩背馬馱的石材開發熱迅速掀起,“瘋狂的石頭”拉開序幕。
左有新兄弟也從石頭山中看到了“點石成金”的希望。
“當時開采大理石不需要過多的技術,有鋼鋸,有力氣就能上陣。”左有新回憶,“那時候沒有鏟車,靠人工推斗車,鋸下一塊石頭,要30多個人用繩子拉。”
歷經20多年,左有新兄弟經營的石材公司已成當地最大石材企業。“員工80多人,現代化設備,10年前干一年的業務,現在一天就能完成。”左有新說。
然而,在賀州市石材產業轟轟烈烈起步時,廣東的云浮已平步青云。僅在1992、1993兩年間,這里的石材企業迅猛發展,增至2260多家,形成了年產板材850多萬平方米、石材石粉70萬噸的生產能力,石材工業年總產值達10億多元。而即便到目前,賀州石材企業才有344家,能稱得上大企業的寥寥無幾。
一樣的石頭,不一樣的價格,這讓賀州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