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也是老人節,敬老院、各個企業機構會選擇這一天為我國老年人們舉辦各種活動,送上全國人民對他們的祝福。但還有一些本應該在家頤享天年的老年人們還工作前線。??黃昏時分,北京五環外的一處建筑工地旁,55歲的老范坐在馬路牙子上吃著他的晚飯。三個饅頭、一袋混合著豆腐干、花生米和零星肉食的小菜,共價值5元。路邊熙來攘往的車輛揚起的灰土,被他就著饅頭咽進了肚子里。??河北人老辛今年59歲來北京之后一直在工地上給人做水暖工程。他和幾個工友擠住在一間宿舍里,晚上工頭請吃飯,他們在食堂買了三個小菜和幾個饅頭,喝著12塊錢一瓶的牛欄山,一頓飯就這樣湊合過去了,但這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一種奢侈。老辛一家都漂泊在外,只有過年才能聚在一起,他每年到年底能省下4萬塊錢,最奢侈的就是花八十多塊錢給自己買了件衣服。
??據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數據顯示,簽訂正式勞動合同的農民工僅占38%,參與養老保險的僅占16.7%。由此可見,像老范、老辛這樣本該在家頤享天年的卻一直工作在一線的人們不在少數。??記者了解到,如今國內不少地方都明令禁止“60歲以上農民工一線作業”,但老年農民工的人數卻一再沖高,歸根到底,“未富先老”是根本原因。他們身上背負著沉重的擔子,掙錢不僅僅是為了養老,也是為了養家。在這個“未富先老”、“獨生家庭”中的大背景下,面臨養家巨大壓力的不僅僅是老年人,其子女的壓力也在逐漸增大。??9月份,汪陳的爺爺爬樓時摔倒,髖骨骨折。老爺子還沒出院,汪陳的媽媽又查出腦部有腫瘤。汪陳跑完骨科病房跑腫瘤病房,感覺“壓力山大”。??“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希望當年我爸媽能多生一個,至少可以幫我分擔一些吧。”汪陳感慨道。??調查顯示,不少“獨子”老年人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選擇遠離孩子,住在老年社區。或者回到鄉下自行度過老年時光。選擇這種“落葉歸根”的老年生活,則實屬無奈。而大量的類似案例則使得我們對自己的老年生活更添了一絲迷茫。??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獨生子女家庭至少有1.5億,而農民工總數近2.74億。巨量的獨生子女家庭、居高不下的老齡農民工數量,種種的數據表明:未來,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家庭養老將變得越來越不可持續。轉變養老觀念已勢在必行。??目前,國際流行的養老方式從出資方式來看,不外乎政府出資養老和個人出資養老兩種模式。作為一個“未富先老”的國度,全面實施政府養老無疑是緣木求魚。唯一剩下的一條路便是自主養老。??由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限制等一些特定的歷史原因,使得很多人認為:入住養老院是無能和子女不孝的表現。為了減輕子女的資金和輿論壓力,大量的老人選擇不入住養老院。各種原因的綜合,使得我國的養老事業舉步維艱。??最近,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理群先生早已賣掉住房,于今年6月底入住昌平區一家養老社區。??剛聽到這個消息的人不免唏噓,一位堂堂的大學教授養老也如此艱難?媒體的跟進報道,揭開了整個時間的真正面紗。??據錢老先生介紹:早在2014年他就有住養老院的想法,他跟老伴也慎重考慮過,住進養老院也是希望能借此避開很多瑣事,專心進行寫作。 他們最終選擇的這個養老社區,房間100多平方米,每月住宿費大約要2萬元。為此,他和老伴賣掉了原來的房子。目的是告別瑣事專心寫作,現在只用做3件事兒就行了,第一是休養身體,第二是寫作,第三是跟朋友聊天。??其實,作為老年人無論是在家養老還是選擇養老院養老,在資金允許的條件下更多應該考慮的是舒適而非社會上的各種看法。但從錢理群教授的案例我們也不難看出,我國目前的養老院處于供應短缺狀態,而且對于普通工薪階層來說,其整體收費還難以接受。??總體而言,我國的養老事業任重而道遠。想要打破我國養老失業的僵局還需廣大創業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對此,三開科技SEO冷洪淏表示: 三開科技愿與中國養老行業比翼齊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