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究竟為何物?我們對未來智能建筑的暢想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力:是《超人總動員》中的各種天馬行空場景,密碼、人臉識別、聲音識別外加視網膜識別,是《神偷奶爸》中將目標射成蜂窩煤的紅外線安防系統……誠然,智能建筑已不是新鮮詞匯,但筆者以為現實中的智能建筑恐怕還停留在初級水平。
已經建成的由霍尼韋爾提供智能建筑解決方案的北京望京SOHO項目,是我國智能建筑的代表之一。它是一個智能綠色建筑整體解決方案,通過一個綜合集成平臺,對望京SOHO各個樓宇子系統進行實時監控和管理,精簡程序、簡化操作,全面提升樓宇的運營效率。霍尼韋爾的解決方案是:幫助樓宇評估、優化和持續節能的Attune咨詢服務;通過智能手機監測和管理樓宇運營數據的智慧樓宇服務管理平臺;對各樓宇子系統進行集成和智能化操作的企業樓宇集成系統。與霍尼韋爾不同的是,主打安防的海康威視,其智能建筑安防綜合解決方案以定制化的IVMS-8700綜合管理平臺為核心,將視頻監控、門禁管理、入侵報警、停車場管理、訪客管理、考勤消費、電梯層控、在線巡查、消防報警等安防子系統以及智能分析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對各個安防子系統的大集成與綜合管理。
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分會會長黃久松近日稱:“智能建筑在我國發展20年,已經形成了產業規模及產業鏈,智能建筑工程已經普及到了各種類型建筑并延伸到了城市建設及相關行業。”
筆者以為,盡管國內智能建筑發展火熱,但行業還處于混亂局面。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第一是缺乏原創產品。現在大多數產品都已國產化,網絡通訊類產品、安防類產品、樓控類產品、視頻會議類產品等基本上能與外國產品平分秋色,雖然能與國際同步,但自主原創的“國貨”還很少。第二,建筑各方配合不默契。配合不同類型的建筑項目有著不同的智能化要求,因此一個項目上往往是多套系統和多個產品方案的復合應用,技術含量非常高,涉及專業多、配套產品和技術繁雜,單憑產品商、工程設計或施工單位是不能很好駕馭的。第三,系統集成商的水平不高。智能建筑市場主要在建筑領域要有針對性地開發,滿足工程各種要求。怎樣把好的東西用好,要有設計、規劃、施工、監理、驗收一整套的流程,在這當中,與系統集成商的水平相關,系統集成商要與建筑領域相關部門很好結合。以設計來說,如果與土建、暖通空調、照明、變配電、給排水等專業不能很好地溝通和協調,要實現用戶的目標是很困難的。
筆者以為,智能建筑的集成主要應將安防、網絡、監控、智能分析、數據中心等技術環節集中在一起形成大集成系統的搭建與應用。一方面,要求設備廠家能夠提供主流、公認的標準協議接口,而不是私有化協議;另一方面,要求系統集成商必須具有開發統一平臺的能力與方案整合能力。翟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