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長達半個小時的跨越臺灣海峽的采訪中,譚精忠作為一個長期穿梭于臺灣和內地的室內設計師,對于設計風格化、“互聯網+”潮流、以及兩岸的室內設計文化差異給出了自己的思考,以下是文字實錄:??“實品房”是未來追求, 設計風格將去“樣板”化 ??在采訪中,譚精忠對于室內設計行業中普遍存在的風格固定化提出了質疑。在他看來,雖然設計風格是在對于業主需求的提煉下形成的,設計師擁有自己的風格能在同行業中獨樹一幟,但是風格固定化實際上對于設計本身來說是一種拘束。??“很多的設計師都有屬于自己的風格,設計的東西一看就知道是他設計的,但是我可能有不同的解答,因為我覺得人作為不同的個體需求也是不同的,我贊同針對人的不同需求來設計,不應該每一個東西都能強烈的表達設計的風格,而是還有另一個方式,應該是深刻理解了客戶的情緒、情感、生活的狀態之后,給他一個屬于他自己的生活的空間。所以我所作的設計都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他有不同的需要”,他在采訪中說道。??對于如今他們的主營業務“樣板房”設計,他則有不同尋常的規劃,對此他比較激動的表示:“我很想在有生之年把樣板兩個字拿掉,去樣板化。樣板是什么?樣板是取一個平均值,但是不能解決所有人的問題。所以應該是說實品房,而不是樣板房。什么是實品?是扎扎實實的針對某些人的需求而設計,這個設計是包含了所有應該出現的物件,然后包括量的結構,關系,到裝修,到一定的材料,到這個城市的氣候,一年會下多少雨,干燥期,寒冷的時候要到幾度,然后才給到他科學的空間”。??互聯網+時代與失落的六分之一圓??作為一個在臺灣生活的設計師,譚精忠很早就接觸到了互聯網,并在互聯網上與外界溝通,并曾發表過作品。不過對于當下如洪水般的“互聯網+”潮流,他卻相當冷靜,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采訪中,譚精忠表示因為他的許多朋友很早就使用了Facebook,雖然很方便,但在臺灣,因為信息傳播的速度太快,同時很多朋友群、社交群等,很容易迷失自己。在采訪中他表示,“互聯網里面有很多東西是真實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真實的,這是不可否認的。所以要善用互聯網很龐大的很快速的一個體系,要變得很謙虛、很謙卑,然后去找我們所需要的東西”。??面對極易迷失自我的互聯網時代,在采訪中分享了一個30年前他曾提過的一個寓言故事。這個故事是失落的六分之一圓,因為這個圓少了六分之一,少了一塊,它的轉速很慢,所以它能看到很多東西,可以和鳥兒訴說它的痛苦,和樹暢想它的未來,也在傾訴它對于失去的六分之一的失落的感受。它有血有肉有情感,只不過它慢一點,但是它一直在詢問大山大河自己的失去的六分之一在哪里?最終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的六分之一,然而合體之后,它和所有的圓都一樣了,很快速,快到看不到自己了。之前為什么它會看到其他的圓,也能看到自己,因為它之前很慢,是失去六分之一,并不是完美的,但當它變成一個圓的時候,那它的世界變成全白了,找不到自己了。在互聯網下,只有做到如知名臺灣漫畫家朱德庸說的那樣,人適度學會放慢腳步,才能體會好生活,不做一個完整的圓,才會兼容并蓄,看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