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關于國內傳統節日日漸衰落、呼吁“傳統文化復興”的聲音越來越多,人們慢慢習慣了2月14號的情人節,漸漸開始享受12月25日的圣誕節,而中國傳統的七夕、端午、元宵,甚至春節,卻變得冷冷清清。祖輩們的慨嘆,年輕人的狂歡。而這個現象,似乎在生意人“賺錢經”的作用下,變得愈發離譜。這里,筆者以家居行業為例。??“人造”節日 詬病的不只是遺忘傳統??也許是家居企業家們的“愛國主義”情懷,讓他們產生了“光復”中國傳統節日的理想;也許是馬云一次又一次的“雙十一”驚人銷售數字的誘惑,家居行業這兩年頻繁地“生”出了上百個節日。比如4月26日,世界無醛日,發起者:好萊客衣柜;6月13日,世界無螨日,發起者:舒達家居;6月18日,世界除螨日,發起者:慕思寢具;六月初六,中華曬衣節,發起者:好太太集團;紅星美凱龍“魯班節”,安華衛浴“文化節”、林氏木業“回家節”、九牧衛浴“花酒節”等等。??縱觀這些“人造節日”,不同的是名字,相同的是都成為了企業降價、促銷的手段。這并沒有什么錯,一來,節日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人流量,二來大眾消費者在節日期間會產生更多的消費欲望,追求經濟利益本就是企業的經營法則。但隨著這種“人造節日”越來越多,形式和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可以是原來毫不存在的某一天,可以是傳統節日,甚至可以是一段時間,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多。??對于企業來說,人造節日的增多意味著消費者的可選擇性越來越多,可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大,反正大家都是搞活動,錯過了這個節日,還有下一個,同質化從產品、技術、設計延伸到了營銷,競爭變得更加慘烈;對于傳統文化來講,一旦這些“人造節日”將目光鎖定在了傳統的節日上面,節日期間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就會被漫天的“跳樓價”“甩賣”“瘋搶”“打折”“盛惠”等信息所淹沒,久而久之,讓人們越來越多的忽視了那些傳統文化的存在,直到忘記。而這些,也會成為日后企業被詬病的源頭。??“往往在超市購物或網絡購物時,看到商家們打出的促銷口號,看到冰柜中包裝得喜慶的湯圓或粽子,才會猛然想起節日快到了。”筆者身邊一位姓周的朋友這樣說到。又比如2015年6月18日,雖然與端午節只差了兩天,但京東618大促、蘇寧易購618、天貓年中大促、聚美優品618等各方的線上線下活動早已將“端午”兩個字逼到了大眾心中的某個角落,不少網友紛紛表示:“盡管‘618’與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前后相差不到兩日,但基本上已經忘記了端午的存在,屈原估計要哭暈在廁所了啊!”??面對此情此景,家居企業是否應該有所反思:在一個又一個的“人造節日”內創造一個又一個驚人銷售數字的同時,是否也應該靜下心來,思考一個問題——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去哪里了???“人造節日”的重生 從企業的情懷開始??在世界無醛日的時候,如果企業可以摒棄傳統的思維,比如推出一系列的除醛新品,降價、套餐等,反而去召集業內外的一些大佬和專家舉辦一次關于“除醛”“環保”“健康”等主題的論壇、沙龍、峰會等等,然后借助媒體的力量,來喚醒消費者對于健康家的認知,也號召所有家居企業生產研發健康產品,筆者相信消費者和業內外專家人士會對其刮目相看;??在“魯班節”的時候,如果企業可以考慮不去展出各式各樣的新品、手工藝,而是去組織一些手工設計大賽、為工匠們送祝福等活動,真正地向當代人傳承魯班大師的精神,表達對工匠、工人們的敬意,久而久之,筆者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那份“工匠精神”走進企業,抱以信賴和敬仰;??甚至在“回家節”的時候,如果可以,給公司的所有員工放一天假,送他們一張回家的車票,讓他們把這份家的溫暖帶給家里的親人朋友,那么這份深情就會成為對周圍的普通人最好的感召……??總之,傳統節日也好,“人造節日”也罷,企業借助它們進行商業活動本無可厚非,正如北京家居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晨解讀道:“營銷有虛有實,而消費者的家居消費需求也是多層次的,除了打折,還有設計、定制等多重期待,因此營銷不應該僅僅是價格上的回饋,這種制造機會創造出來的營銷節日,擺脫了無意義的概念,也確實給消費者精神上的滿足,體現了家居產品的設計內涵、耐用品質、售后保障等全鏈條價值,值得提倡。”??但筆者只是希望包括家居企業在內的所有中國企業家們,在創造節日的時候,不要只是以營銷為目的,適當地考慮一下身上的那份責任,也許,當你摒棄一些商業思維的時候,反而會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一步步地向你靠近,見證企業為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傳承、人類的生活做出的每一份貢獻,這也許就是所謂的“情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