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高速增長中的房產互聯網企業,近來風光無限,安居客,房天下,房多多,愛屋吉屋,一個個都活躍在媒體的話語中心。與此同時,客戶增速翻倍、動輒千萬美元融資等也經常是它們靚麗的標簽。毋庸置疑的是,這些企業已經飛了起來。可是問題是,它們究竟可以飛多久???互聯網房地產行業發展歷程已近二十年,與其他行業剛剛擁抱互聯網+相比,這個行業的歷史堪稱骨灰級。但我們驚奇地發現,這么漫長的時間里,無數探索可能性的嘗試之后,眼花繚亂的各種商業模式秀之下,其實大家運營的核心還是不過兩條:流量和銷售。所以我們看到,無論是愛屋吉屋的網絡經紀人模式,還是好屋中國的全民經紀人模式,或者是安居客的打造領先找房平臺模式,或者是房多多的經紀人代賣新樓盤模式,緊緊圍繞的還是“古老”的流量和銷售,也就是其背后的“更加古老”的客戶和經紀人。??財經周刊《東地產》近期發布的地產互聯網趨勢報告中,用更加時髦的話語歸納以上趨勢:房地產互聯網的進化產業鏈上,“互聯網+”革命呈現兩種路徑——向上大數據,向下O2O。前者強調了信息平臺與服務的整合與升級,后者注重房地產交易領域的閉環。??我們仔細考量這兩種路徑,對于后者,也就是依托網上銷售來完成交易閉環,目前雖然是美味的大餅,但卻仿佛畫在墻上,可望不可即。住宅是中國人一生最重要的商品,不管是剛需用戶,還是改善用戶,總要實地去探訪,去對周邊配套、戶型物業、價格等多方面考量。房地產要實現真正在網上買房子,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事求是講,這一模式的成熟和盈利,還有待勇于嘗試和轉型的企業通過燒錢去觀察。??而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流量商業戰略,則是現在互聯網房地產企業已經成熟而且有極大提升空間的發展方向。既然大家對流量的意義心知肚明,也就難怪現在無論大小房地產企業,都言必稱數據。然而如何做好做透,卻各自理解不同。??在不久之前的“房子根本不愁賣”年代,房地產互聯網行業沒有動力去做革新和變化。購房者也根本感覺不到“數據服務”的存在。上網我們看到的數據,是房產新聞中的數字,是無數排列如貨架的房產信息,是真真假假的中介樓盤的羅列。購房者要在這樣的信息海洋中潛水、比對、咨詢。所有的數據遴選和判斷,都要由自己完成。但即便如此,老牌互聯網房產信息平臺的搜房網,一年的廣告費用毛利率達到80%多,凈利率50%多,比很多互聯網巨頭公司的利潤都要高。??但現在一切都不同了。購房者要求為自己量身定做的“畫像式”數據服務。而這,正是包括安居客、Q房網等以打造行業云端大數據為己任的互聯網企業正在爭奪的戰略高地。在安居客,購房者只要將自己的訴求和興趣愛好提交,平臺會根據上述資料、用戶行為、找房偏好等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建立虛擬用戶畫像,主動為其推送精選房源、金牌經紀人等等,并且實時顯示房源漲幅波動,提醒購房者注意變動趨勢,幫助購房者做出正確的決策。??大數據的好處還不止于服務購房者,開發商和中介平臺也是服務客戶。數據平臺通過分析可以找到剛需人群的關注重點方向,給樓盤帶去匹配度較高的客戶群體。甚至幫助他們精準定位樓盤屬性,在土地開發階段和產品規劃階段就迎合客戶需求。??所以也許可以歸納的結論是,“流量為王”的時代其實沒有過去,只是這個流量現在需要“大數據”來換取。誰擁有大數據,誰就能精準地定位供需兩端客戶,從而打造擁有商業價值的平臺型互聯網企業。安居客、搜房、樂居等,已經為掌控這個平臺展開激烈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