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位朋友問我從哪里可以買到這樣的家具,是一個凳,凳面上有一個縫,可以往里面放銅錢,凳面下還有很多小抽屜,可以放很多小東西,他說了半天,我才聽明白,原來他說是的是剃頭凳,是過去老北京街頭理發的人用的凳子。
他是從電影里看到的,他說如果找一個那樣的凳子,放在家里多牛啊,一看就是老物件,還很重要,反映了近代中國的民俗,他說那就民俗家具,要的就是那個俗。大俗就是大雅,你擱一大供桌,上面擱一老的粗瓷大碗,就比放一細瓷碗有韻味。你擱一過去的理發凳,用核桃油擦得干干凈凈的,上面在弄一射燈,放在客廳的一面白墻下,那個韻味就比放一玻璃茶幾有文化。
經朋友這么一說,我就留意起這種怪家具了,你還別說,在老照片里我看到這樣的凳子,那照片是外國攝影家1866年拍攝的,上面就有我朋友說的那種凳子。
完全可以這么說,一百幾十年前,在中國這種凳子是到處都有,因為那時候的剃頭匠滿街跑,剃頭匠一邊挑這這凳,一邊挑著水盆,走街串巷,吆喝著招徠生意。如果有人要剃頭,就叫住他,剃頭的先把臉盆支著,幫客人洗頭,洗完后,客人坐在凳上,三下兩下,就把頭剃完了,客人拿出幾個銅錢,交給剃頭匠,剃頭匠熟練地把錢從凳縫往里一塞,就又挑起行頭繼續走,繼續招徠生意。
后來,我朋友真還不知道從哪里弄來了一個這樣的凳子,就擺在客廳里,還很鄭重地供著,朋友們喝茶的時候,那老凳子就在那邊閑著,擦地亮亮的。
我說朋友有點后現代,朋友說,別管你怎么說,這老家具在家里一擺就是有味道,想當年,這凳子走過多少路,經手過多少辛苦錢,你看著它,就想著這日子多幸福啊,不能不知足。街頭凳成了堂上客,看來,時代在變,人們的觀念也在變。 (王長青/文)(來源: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