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571億的當日銷售額,使電子商務對于任何一種產品的銷售來說都是一種機遇。
機遇是什么?
馬云說,對于很多人來說有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言下之意,看不懂不要緊,來不及可就錯失商機了。
以瓷磚電商而論,觸電看似也夾在“看不懂”和“來不及”之間。大部分陶瓷企業負責人認為,網絡營銷是大勢所趨,但是瓷磚電商還沒有看到一個成熟的模式,企業怕沒做到“先驅”,而做成了“先烈”。
營銷的目的還是盈利。傳統銷售模式下的瓷磚盈利能力不容置疑。阿里巴巴電商店家的盈利能力如何呢?前阿里巴巴誠信通訊創始人盧志銀說:“阿里所有開店的淘寶賣家有950萬,其中300多萬賣家網店關張停業,剩下80%的網店在虧損,真正賺錢的只有10%。”目前陶瓷品牌在淘寶、天貓的現狀也只是每年花費十幾萬做店鋪維護和品牌展示。也就是說,電商的市場份額遠比盈利能力要強很多。據稱中國現在擁有4億網購人群,這或許就是電商過去能有每年100%以上的增長的“人口紅利”;是將傳統消費者引入網絡購物所提高的市場份額,也是阿里巴巴成功的核心競爭力或“盈利模式”:它解決了網絡購物中的互聯網上的溝通、貨物流通、金融支付等問題。
阿里巴巴不是一般的產品營銷,它提供的是一個交易平臺,實現網絡交易的順暢進行。交易平臺模式下的消費者是眾多的淘寶店主,所謂的螞蟻雄兵。而傳統的營銷則是買賣模式,如瓷磚的營銷,是做好產品再將其賣給消費者。買賣模式下的電商客戶是從傳統零售業轉移到網購的普通消費者。
現在的事實是,電商生態群已經臻于成熟,在中國已經具有足夠大的消費群體(4億)。而潛在的消費力量,即新生代90后是隨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生活和消費習慣對網絡有很大的依賴性。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任何行業,包括瓷磚行業也不得不搶占這些消費者。而另一個事實是:平臺模式和買賣模式下的消費者是不同的。電商平臺需要的是螞蟻雄兵,電商買賣需要的仍然是價格、品質和服務,只不過對于不同的消費者,在不同的消費環境下有不同的先后順序。
例如,當年ebay進入中國時,它們教導中國網民如何購物。馬云卻收縮投資,集中力量做好產品和服務(類似于買賣模式)。當網民在ebay的教導下學會了網購,卻開始在阿里巴巴下單購買。這就是一個了解了消費者的心態,成功地以弱制強之案例。所以,買賣模式下的電商企業更應該關注價格、品質、服務背后的用戶體驗、用戶留存、商品組合和顧客服務。企業追求的低價,應該是具有低價的管理;企業設定的高價,應該是高價上的優質產品、優質體驗和相對低價。又如,亞馬遜近期購買了一億五千個“Kiva”的機器人,使倉儲空間減少一半,出貨時間最快13分鐘,20分鐘充電工作24小時,再加上無人機送貨服務。一方面有低價的管理,一方面又有優質的服務。
最近在亞馬遜(中國)工作的同學轉發了《亞馬遜2014年度網絡購物趨勢及2015年消費熱點報告》,開始進行數據統計、總結和分析。相比之下可知,阿里巴巴(平臺模式)和亞馬遜(買賣模式)因銷售模式的不同而制訂了不同的發展策略。對于一個穩健而長遠的企業建設,絕不是以電商為銷售平臺的圈地賺錢,更不可忽視自身的成長與強大。當你看不懂,不確定時,還要前進,只表明你唯有勇氣。 瓷磚的網絡營銷不僅僅是一種新的營銷模式,瓷磚半成品的特性給瓷磚電商增加了新的難度,它需要經過個性化的設計、昂貴的物流、細致的鋪貼等多個環節,這考驗瓷磚售前、售后服務(還包括導購服務、體驗服務、退換貨等)的有效應對;另一方面,瓷磚電商對傳統的線下銷售渠道格局的沖擊,考驗陶瓷企業的戰略遠見和協同合作能力。對于瓷磚電商的建議是:
第一是要了解消費者的心態,甚至引導消費者的心智。網絡化資訊的大潮勢不可擋,這種“新常態”不可躲避,網絡信息的傳播、定位、引導(誘)功能更具優勢,應面對并充分利用;
第二是關注消費者的需求和體驗。瓷磚不僅僅具有功能性,還應具有個性的產品,因為瓷磚消費者的目的,是通過裝飾自己家居和場所彰顯個性。個性化的瓷磚需要完全成品化的展現形式(如整體空間解決方案),消費者也希望體會到專業化、一體化、簡約化的服務。瓷磚的電商銷售可以加強品牌的定位和宣傳,便于吸引和促進工程訂單;同時加強售前服務,提供消費者設計圖案案例和檢索,或者提供瓷磚拼接、組合的DIY軟件服務,方便消費者體驗裝修的美感;
第三是加強與經銷商的溝通,共同提高產品的服務水準。瓷磚現階段還是一種“原材料”(布),并不完全是產品(服裝)。作為原材料的消費,除了倉儲和物流成本,還要考慮量體裁衣,例如設計、搭配、色彩、運輸、切割、鋪貼,破損率、退換貨等等成本的增加?,F在有專門打磨瓷磚和專門切割瓷磚的企業,將來也許會出現專門負責瓷磚倉儲、瓷磚物流、或瓷磚售后的企業;
第四是戰略性地強化企業在某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例如產品、服務、體驗、管理等等。
總而言之,瓷磚電商做的是商品買賣,不僅需要看懂,還需要有戰略,打通瓷磚銷售的各個環節,其中商機無限,可不能被“來不及”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