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1月12日下午2:00
地點:獨墅湖世尊酒店EⅢ廳
主題:芒果杯設計風尚大賽VIP高端對話——創新設計與傳統文化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大家來參加2014芒果杯中國設計風尚大賽,感謝主辦方芒果瓷磚搭建這樣的平臺,讓我們相聚在一起,共話設計,我是今天的VIP設計師論壇主持王建軍,我是現代裝飾雜志上海負責人,也算是資深媒體了,見證了中國室內設計的發展歷程。
下面介紹今天這場對話的嘉賓老師,何武賢老師,中國科技大學、中原大學兼任講師,作品屢獲國內外大獎,有請何老師。
下一位是我們的陳錚老師,陳錚老師在建筑室內規劃等領域擁有超過18年的豐富經驗,曾參與過多個國內外辦公總部、多用途商業綜合體的知名項目,歡迎陳錚老師。
下一位是來自香港的王金龍老師,有請王老師。王老師是香港米竇設計創始人,亞洲酒店設計先導者,中國最早將國外設計引入中國內陸的設計先鋒,長期專注酒店工程領域,是我們香格里拉酒店的總導演。
下一位是上海新杰的首席設計師韓幕,有請。
今天上午大師的演講非常精彩,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要感謝芒果瓷磚主辦方,另外還有我們幾位遠道來的設計師的無私的分享。
傳統文化對設計的影響
今天我們在這里,跟大家進行交流,其實印證了天時地利人和。當下的中國設計正面臨著轉折、調整,重新啟航,我相信大家也在思考,現在的,是不是你想要的。包括我們的習總也在說,不要再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建筑。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以及設計師,開始從事并潛心鉆研中國傳統文化的探尋與交流。蘇州,它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人文薈萃之地,有著繪畫、書法、篆刻、昆曲還有桃花塢木刻年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另外我們要向我們的大師致敬,蘇州博物館新館,它是貝聿銘將傳統的蘇州風格融于院落之間。今天我們請到了三位嘉賓老師,非常具有代表性。何老師來自于臺灣,陳錚老師來自于上海,王老師來自于香港,三位老師都是在行業中非常資深的,所以說我們希望從他們這么多年從業的經歷,來給大家分享,傳統文化對他們在設計的過程當中的促進和感悟。
談起傳統文化,大家都很清楚臺灣一直是在傳承非常的完整,所以說我們先請何老師,進行分享,然后下面就是我們還是會留時間給大家進行提問,大家有什么想問的,在聽的過程當中,可以提問。
另外一個環節,就是我們會留一定的時間,留給三位老師,對一個設計作品做一個點評,就是設計師跟老師的對話。
先請何老師。
何武賢:各位年輕的設計師,我們現在時空的位置,在這個階段,我在臺灣,我也經歷過同樣差不多屬于新舊交接的時代。在臺灣,我在更年輕的時候,那時能看到的并不是很純粹的東方精神的東西,大部分都是源自于抄襲西方的一些古典的東西,還沒有新古典。就是巴羅克或者說比較古典主義的這一些,又不怎么像的,從本土去抄襲人家的東西。對我來講,經歷這過一段是必經的過程,我這一次在評審的過程當中,也有看到這些影子,落在我們評審很多比例上的同質性,會產生比較接近西方比較新古典主義的這一部分。
但是我們試想,這跟我們偉大的中國,我們大陸,我們傳承的這一種文化有沒有關系呢?有很大的落差。這個落差,我是覺得需要反醒的,我個人非常鐘愛我們的中國文化,但是我不知道在你們這一代年輕人心中,是怎么樣一個心理層面,我很難理解。就我臺灣成長過來的一個過程當中,我在兩講時代,它賦予我們的是一種教育,復興中華文化。在那個階段,可能這邊就不是那個樣子了。所以因為教育的關系,我在幾十年前,從小承襲的就是中華文化,在教育里面一點一滴都是要告訴你什么是中華文化,包括琴棋書畫,包括我們常常國小、國中的時候還要去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是全世界都聞名的,那我們都要去看,夏商周這一代等等的古物,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幾千年前的寶物。在耳聞目染當中看到這些,但實際上我們對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方面,憑良心講我們看不到什么,充其量有一個民家花園,這是清朝時代的,那是因為所謂的探花還是榜眼,清朝政府給他的宅地,做得還蠻到位的。但有一天,在20年前,我來到了大陸,我跨入了這一塊神州,我第一個走入了周莊,也是蘇州這一塊。看了之后我發現,我們的林家花園跟這里比起來真的是小巫見大巫,讓我看到非常感動。我感動的是我在讀書的階段,我在復興中華文化的這一種體系之下,我深知我內心的部分,事實上我在臺灣看不到什么東西,除了故宮博物院那些東西以外,就建筑來講,就室內設計來講,我沒有很深切的感受到有多么強烈。一直到來這邊,到處都是。
那這個部分就可以從我內心里面,馬上跟我眼前所看到的這些建筑,一下子就接軌了,這個接軌以后,就蹦出火花。我回去以后開始做了屬于中國風的這種作品。它的名字叫金都會館,當然不是馬上,是醞釀了一段時間。這個系列是一個傳承,那我怎么會有這一種想法呢?就是很容易就在我的設計作品上呈現出來,是來自于所謂的文化底蘊這個東西。文化底蘊這個東西在我的內心,然后看到滿街都是的我們的建筑,從古時候留下來的,到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古建筑,中國傳承的建筑,然后我的金都會館就得到了金獎。我很能夠把內心的心情,透過我們的技法把它呈現出來。但這個部分是僅僅傳統中國文化的部分,加上我所學的,轉換出來的一個作品。那后來慢慢的我又提煉到很深,所謂的起承轉合,晚上有一場演講,我會從金都會館講到得到IF獎的這個案例,我會再好好的訴說一下。目前簡單的說到這里,請別的老師再講。
主持人:何老師已經在為他的下一場的演講拉票了,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下半場的論壇更精彩,下半場的論壇的主題,我可以先透露一下,設計品牌與跨界經營,我想肯定是你們很多人都想聽的。
下面請陳錚老師,幫我們分享一下。
陳錚:謝謝大家,我早上講的時候,在座有聽過嗎?我是建筑師出身,所以講文化,我早上跟我透露了一下講話,我反映到腦子里面,第一個,這是蘇州,對吧,蘇州我們都知道蘇州園林很漂亮,蘇州園林印入大家腦子的,除了園林,我想一個洞門是很傳統的。
另外一個,早上我也分享前一陣子看到路易斯卡姆(音)的東西,你如果看幾十年前路易斯卡姆在美國做的東西,也是一個圓洞門,干干凈凈的。這個里面蘊含的東西,超過符號,符號它最后濃縮的還是它的比例構圖關系是很漂亮的。我也常常在做設計的時候遇到,客戶會說,我要新中式,我要各種各樣的東西,那么做傳統,現代人的工藝再去做從前的手工,沒有那個時間,也沒有那個精力去慢慢的雕刻。那么與其去復制,其實我做的東西很干凈的,叫我做歐式的東西我做不來。如果這個案子我要接了,我第一個反應還是歐式、羅馬的,它的比例是什么,關系是什么,什么東西能抓進來,我覺得是那種影子,那種感覺。當然做室內有很大的優勢跟建筑不一樣,你把比例跟影子抓住,再放一張椅子或者桌子,一下子就出來了。所以要真正了解傳統,除了看表面的,當然還有各個傳統,各個歷史,對色彩、對其他方面的一些不同的東西。我覺得傳統的精髓,回到蘇州,其實我還有風景園林的文憑,我大學學的,畢業做建筑,現在做室內,現在做家居設計,學園林的時候很知道,中國人講究的是以小中見大。常常我們做室內建筑,有的時候我們有機會做很大的案子,做蘋果三萬平方的大樓。包括我自己的辦公室現在只有250平方,怎么樣小中見大,步移景易。這個傳統我們是可以借鑒的,室內空間要給人一種震撼,或者不同的體驗,就要去設,設計叫設計,設計就是設一個計讓你跳進去,讓你感知感覺。所以很淺顯的說一下,我對傳統的理解。
主持人:陳錚老師直接教了你們一些設計的方法,這可是她十多年來的心血,所以你們要聽好。
下面我們請王老師,聊一聊他對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一些感觸。
王金龍:我是香港長大的,在設計上跟傳統理念上,所有設計元素跟你出來的東西,跟你長大的環境,生活方式,跟你教育系統有關系的。香港是三個地方里面最不注重中國傳統的,因為我們一開始,香港是一個大熔爐,我們50年前、30年前,好奇怪,有個很有名的設計師,他是美國人,跑到香港拿個箱子,一分錢都沒有開始搞設計,然后做到全球的凱越酒店,從香港開始。他做大到怎么樣呢?他有錢買個島。因為當時香港是殖民地,我們都是從西方教育長大的,我念設計的時候,我念的是家具跟室內設計,這么多年,我沒有一個中國老師,都是美國過來的,澳大利亞過來的,全球都有,一個學校里面,都是英語。另外香港很小,有些東西復制過來的,沒有機會給你把一些非常中國傳統的,因為香港的租金差不多是全球最貴的,所以所有的地方都要很精致,把客戶有限的資金怎么達到他想表達的目的。所以香港的很多設計,基本上中國文化在這個元素里面,不是在里面能看得到的,是我們中國人在這個地方長大,才能反映這個感覺,可能表現在系列上,配套上,光的處理,門口玄關的處理,跟老外不同。但是總體感覺是一個中西結合的對系。香港一直都是我們這個大方向走。到現在為止,香港有的設計師跟設計公司,我看種類跟國家的分別,在東南亞里面還是最多的。巴西來的、印尼來的都能成功,香港是一個很包容的地方。所以在傳統文化里面,在香港表現出來的東西,只能很明顯的,刻意的保留一些東西,因為香港本身就是殖民地一百年以上了,但是說到芒果杯這個問題,田園這個問題,我感覺大家都是很奇怪,我感覺你們都是同班同學來的,差異性不大,因為你的作品是賣房子的,要客戶需要這個東西,有很多同學、朋友,可能沒在這個地方生活過,所以你們出來的田園東西,都是非常有一致性的,有很好的水平,但是打個比方,十個人之中我分不出是你的還是他的,這個又回到我剛才說的,就是你長大的地方,體現你最后出來的空間感覺,是你怎么領會。
因為我感覺到在傳統文化方面,演繹的比較好的就是臺灣,因為它有地方,臺中、臺南、高雄都做的很好,以前可能沒有這么做過。過去幾個月我去看了一下,故意跑去鄉間去看一下,現在臺灣鄉下很干凈的,都進步了。但是香港沒有這個條件,我們找不到土房子,我們都是高大上,普通的房子都是50層高的,房間很小,所以要很精致的,只能淡淡的表現,中方還是現代。所以我想說的就是,跟你們長大的社會方式,影響你將來的理念跟風格。
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王老師。今天因為還有位年輕的設計師,是來自于上海新杰的韓幕,你也可以談一談,你在做設計,在運用傳統文化這一塊的心得。
韓幕:大家下午好,其實我不用談這些東西,因為下邊很多都是我們的同事朋友,我今天應該是站到這里,然后坐到這里就是跟老師更近距離的來學習了,然后上午我也聽了陳錚老師的一些分享,覺得老師對結構方面有自己非常擅長、獨到的東西,然后今天在這里,我更多的還是學習,跟我們大家一樣,都是來學習的,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