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房地產交易應當信息互通、成本降低,通過提高服務質量方便老百姓,這才是‘互聯網+’在房地產運作的最終目的。 中介信息登上手機客戶端
說到購房,很多人跑到中意樓盤附近的開發商去現場了解房源信息,不過這種線下找房的模式效率很低,不僅每天看到的房源數量有限,獲得的信息也可能與實際情況不對稱。 隨著電商在房地產領域的逐步延伸,,于是大量與房產有關的APP孕育而生。例如“搜房網房天下”、“騰訊看房”、“趕集生活”等,它們幾乎是把PC端及實體店內的樓盤信息全部搬入手機客戶端內。 打開“搜房網”客戶端,首頁有“買新房”、“買二手房”、“找租房”、“裝修”、“查房價”、“我要賣房”、“我要出租”等多個功能按鈕。點開“買新房”的鏈接,一大批一手房的信息資料映入眼簾,還能參與樓盤的點評與其他購房者交流。只可惜,這些軟件的功能也僅限于此。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你真打算買房,是無法通過上述軟件直接購買的,只能選擇底部的“打電話”按鈕,與該樓盤的經紀人電話聯系,之后的過程與傳統購房無區別:約時間、約地點現場見面看房、買房,中間環節依然存在。 “搜房網的做法是將中介信息放在手機客戶端上,房源依然在房產中介手中。”徐進亮告訴記者,這種互聯網思維并不完整,一方面沒有實現買賣雙方的信息透明,一方面也沒能降低成本,反倒增加了中介的壓力。 2014年5月底,全國就有多地房產經紀公司聯合抵制搜房網,使得中介與搜房的對抗升級。同年11月,北京最大的中介公司“鏈家地產”決定全面終止和搜房的合作,而北京市場份額第二的地產中介公司“我愛我家”也緊隨其后。搜房網解釋是在“用互聯網的方式、用移動的方式、用新經濟的方式”,“緊隨時代的脈搏” 房產O2O眾銷平臺好屋中國先發制人
就在搜房網與各大中介打得熱火朝天之時,總部位于上海的“好屋中國”開拓出新的互聯網銷售模式,打破傳統的售房思維。該企業主打“全民經紀人”,擁有一系列的APP產品。 去年7月,作為國內首家房產O2O眾銷平臺“好屋中國”率先推出3款APP軟件,近日又發布了“好屋合伙人3.0”的新APP產品,并與13家經紀機構率先簽約“租售中心”。 與搜房網等公司推出的客戶端不同,好屋中國的幾款產品是與線下經紀機構簽約,解決傳統房產銷售模式中的各類“痛點”。好屋中國副總裁黃俊表示,傳統的售房模式,是開發商把房源交給中介,再由中介把房產信息向客源發布,該環節很容易導致信息不對稱的發生。比如有的經紀人為了銷售房源,會在網站上發布虛假信息,先以低價吸引消費者撥通電話取得聯系,再進行深度推銷。 “我們的‘租售中心’是虛擬的線上售房模式,相比傳統的房地產中介,購房者在‘租售中心’看到的房源信息確保是真實的。”黃俊說,好屋中國打造的是以信用為賣點的交易平臺。 “傳統的房地產營銷模式是‘斷層’的,購房者對房源的信息,經紀人對客戶的信息都不全面,導致購房者對房源的真實情況不甚了解,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中意的房源,而經紀人也不清楚客戶的具體需求,無法精準挖掘客戶,甚至會遇到‘跳單’。”黃俊認為,“互聯網+”的作用,正是互聯起整個房地產的產業鏈,來填補信息斷層,實現信息互通。 未來將“干掉”中介費?
“阿里巴巴”就是利用信息互通讓買賣雙方直接建立聯系,最終降低成本,甚至狙擊了中介商,干掉了中介費。那么在房地產行業,是否也有人會站出來成為“房產界的阿里巴巴”,為無數購房者省去房產交易的中介費呢?徐進亮博士認為,這種假設并非無法實現,尤其在二手房領域是具備可行性的。 他解釋說,二手房領域,真正運用“互聯網+”的公司尚未出現,“二手房交易不僅涉及中介費用,還包括評估費、辦證費等一系列環節,按照現在的市場環境,許多費用信息并不透明,導致花冤枉錢的購房者大有人在。”然而,房產交易與大眾商品不同,涉及金額巨大,中介的存在有必要性。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未來的二手房交易平臺不但能直接為購房者提供合格的經紀人,還要有律師、房屋鑒定師等服務。 接著,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讓買賣雙方信息互通,比如通過手機客戶端,買方能清楚賣方的二手房到底賣多少錢,而不是添加中介費后的價格,之后雙方共同尋找一位有資質的經紀人促成交易,干掉”傳統二手房銷售中存在的中介費。“ 蘇州大學電子商務系副教授丁銘華認為,傳統的二手房實體中介機構其實也可以嘗試轉化為網上虛擬店,為需要中介的購房者提供經營服務。當“互聯網+”鏈接到房地產后,對于大眾信息的審核將成為各大平臺搭建者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互聯網+’時代是一個開放和共贏的時代,共創、共贏、共享也是這個時代的核心理念,所以信息的公開通透是保障行業健康運作的基本條件。” 轉自《姑蘇晚報》趙俊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