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經濟中的消費者進入互聯網時代,越來越依賴于對互聯網的應用,新的商業格局必然誕生。這一變革對于傳統屬性極強的電視產業而言,可能不會是顛覆,而是重構再分配。但這僅僅是可能,不代表顛覆不會發生,因為互聯網新生態下的新圈地運動已經開始,長虹不久前推出的全球首臺移動互聯電視CHiQ二代便是絕佳注解。 在純粹的互聯網商業生態中,任何商業組織都是從零開始,在基于“用戶”而進行商業模式的迭代創新中逐步發展壯大。而且消費者的能量也在不斷豐富與延展,成為互聯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力量,并且正在得到更多的認可與回報。互聯網公司小米、樂視之所以能“入侵”電視行業,就在于抓住了用戶對內容的渴求,當然還有同等硬件條件下的“高性比”。這就給了傳統電視企業長虹、創維、康佳、TLC等品牌以啟示,即擁抱互聯網,做內容、軟硬兼施,其中長虹更將互聯網最熱門的云服務、大數據納入企業內部,去年推出的CHiQ一代實現移動端與電視端的協同,令業界大開眼界。而今年又推出了“M+雙芯”智聯技術,將移動芯片與電視芯片進行融合與協同,翻倍提升電視的運算能力,讓電視也可以像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一樣高效加載所有移動應用,讓電視比手機更好玩。而在長虹推出CHiQ二代不久,創維、海爾、康佳等企業也推出了各自擁抱互聯網的智能電視,不少傳統電視企業開始與互聯網巨頭進行戰略合作,借助互聯網公司提升企業在移動互聯領域的“創新能力”。即便如此,但電視云服務、大數據及“M+雙芯”融合上,長虹已經甩了同行好幾條街。
再回到電視行業本身上來,雖然電視開機率在下降,電視市場整體容量略有下滑。但遠遠沒有達到用戶不再需要電視機的地步,有家就有客廳,“客廳文化”永遠存在,任何家庭的客廳都少不了電視。消費者還在,傳統電視企業就有希望。而一大批互聯網公司的到來,也可以倒逼傳統電視企業改變傳統的市場慣性,以前是電視企業推出什么技術,消費者就購買什么技術,概念滿天飛但大多實用性差。當前80后、90后已經成為消費主流,他們是在互聯網生態下長大的,他們喜歡社交、喜歡自拍、喜歡玩網絡游戲,對電視的需求已不止于看。從今年各大電視品牌推出的新品可以看出,大家都在做相應的改變。比如長虹CHiQ二代電視主打的收視推薦、在線相冊和大屏游戲,基于端云一體和大數據實現人機交互,提升產品在年輕用戶群中的使用價值。還有創維推出的兒童、成人、老人一臺電視三種看,海爾的個性化定制電視。這都可以看作傳統電視企業迎合消費者需求的又一次集體求變。
目前,我們正處在互聯網的風口,正處于“互聯網+”不可逆轉的時代。不管電視的傳統市場存量如何深厚,但消費者對于互聯網應用的依賴已經客觀形成,用戶高密度覆蓋的范圍已經延伸至少年兒童與中老年人,民眾已經越來越習慣于從互聯網上獲取消費知識、綜藝節目、娛樂游戲,越來越習慣于通過互聯網產生購買、體驗消費。對于電視而言互聯網不再僅僅是一個新興的銷售渠道,而是集用戶數據收集分析、產品設計、用戶體驗、銷售推廣、CRM管理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新的研發中心和消費中心都將在這里誕生。例如,長虹去年成立的軟件與服務中心,可以實現上千人在同一平臺下進行研發,可即時分析用戶偏好。傳統企業不僅需要電商平臺實現新的銷售增長點,而是更加速自身的互聯網化、更需要融合互聯網媒體的能量。 首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電視行業進入互聯網新生態初期,會有海量的互聯網品牌和產品共存,但隨著互聯網商業生態的進化,行業洗牌的進程會進一步加快。電視企業將無一幸免地面臨互聯網時代的大考,一大批造血機制不強的企業將被淘汰。 其次,企業的造血機制將不僅限于企業自身的實力,而將取決于與消費者交互。互聯網商業生態生成的標志,即是民眾以網絡化協作的形式日益深入地參與商業運營,互聯網商業模式開始從“以產品為核心”向“以消費者為核心”轉移。未來,消費者之間通過信息共享而形成的思維互聯,成為重要的社會生產力。在興趣和愛好的驅使下,市場需求得到如實反映,網民聚合形成的社區將成為生產中心和消費中心,而新媒體對于商業新生態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再次,基于消費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和碎片化,互聯網新生態下的商業形態將會和諧共生,大量新興的業態將會出現。而在眾多業態中,最有生命力的業態,一定是與線上、線下、新媒體的多維協同性不斷增強,而不再是簡單的線下與線上的那場所謂的“戰爭”。因此,智能電視只是電視行業擁抱互聯網的初級階段,以CHiQ二代電視為代表的移動互聯電視將成為新的方向。當然,CHiQ二代也不可能是智能電視的終極形態,因為互聯網讓一切皆有可能。

目前,我們正處在互聯網的風口,正處于“互聯網+”不可逆轉的時代。不管電視的傳統市場存量如何深厚,但消費者對于互聯網應用的依賴已經客觀形成,用戶高密度覆蓋的范圍已經延伸至少年兒童與中老年人,民眾已經越來越習慣于從互聯網上獲取消費知識、綜藝節目、娛樂游戲,越來越習慣于通過互聯網產生購買、體驗消費。對于電視而言互聯網不再僅僅是一個新興的銷售渠道,而是集用戶數據收集分析、產品設計、用戶體驗、銷售推廣、CRM管理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新的研發中心和消費中心都將在這里誕生。例如,長虹去年成立的軟件與服務中心,可以實現上千人在同一平臺下進行研發,可即時分析用戶偏好。傳統企業不僅需要電商平臺實現新的銷售增長點,而是更加速自身的互聯網化、更需要融合互聯網媒體的能量。 首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電視行業進入互聯網新生態初期,會有海量的互聯網品牌和產品共存,但隨著互聯網商業生態的進化,行業洗牌的進程會進一步加快。電視企業將無一幸免地面臨互聯網時代的大考,一大批造血機制不強的企業將被淘汰。 其次,企業的造血機制將不僅限于企業自身的實力,而將取決于與消費者交互。互聯網商業生態生成的標志,即是民眾以網絡化協作的形式日益深入地參與商業運營,互聯網商業模式開始從“以產品為核心”向“以消費者為核心”轉移。未來,消費者之間通過信息共享而形成的思維互聯,成為重要的社會生產力。在興趣和愛好的驅使下,市場需求得到如實反映,網民聚合形成的社區將成為生產中心和消費中心,而新媒體對于商業新生態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再次,基于消費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和碎片化,互聯網新生態下的商業形態將會和諧共生,大量新興的業態將會出現。而在眾多業態中,最有生命力的業態,一定是與線上、線下、新媒體的多維協同性不斷增強,而不再是簡單的線下與線上的那場所謂的“戰爭”。因此,智能電視只是電視行業擁抱互聯網的初級階段,以CHiQ二代電視為代表的移動互聯電視將成為新的方向。當然,CHiQ二代也不可能是智能電視的終極形態,因為互聯網讓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