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電商行業的爆發的第一場“空戰”格外引人注目,一號店直接將促銷的無人機開到了京東北京總部“示威”。
1號店PK京東,早已不是業界“新聞”。去年的“牛奶大戰”雙方就在線上打的如火如荼,隨著春天購物旺季的臨近,此番雙方開始將戰線蔓延至線下。
作為平臺型電商來說,派出各自的“海軍陸戰隊”、“空軍傘兵團”已是時候。在流量戰場已經殺的天昏地暗的企業們不得不開始重新思考模式之于現實的意義。
(次流量時代誘發了許多深層次問題) 次流量時代新業態 不可否認,目前整個電商行業的流量增長速度在放緩,因此,包括阿里、京東在內的電商巨頭打出市場下沉至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的口號。
而根據商務部最新的數據顯示,去年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包括B2B和網絡零售)約為13萬億元,同比增長25%。市場的飛速膨脹也決定了是單位“空間”里的需求、流量等硬性指標變得“寸土寸金”。特別是對于電商生存的決定性要素-流量來說更加顯得彌足珍貴。
此種背景下,平臺需要對現有流量進行有效分配。以天貓為例,天貓對商家的要求正在從數量轉向質量,這樣才能對流量進行有效分配,盡管商家數量減少,但整體而言,提升效率后,交易量并不會減少。這種“轉量為質”的舉動也并非誰都玩兒的起,畢竟無論是體量、銷售毛利來說,一般小規模的企業還是很難玩兒得起,因為市場競爭如此激烈,根本沒有更多的余地挑肥揀瘦。
隨著電商流量的紅利的減緩,“劉易斯拐點”也慢慢呈現。通過一組權威數據便可得知:據統計網購的規模增速從2008年的131%下降到2013年的42.31%,網購人群從2008年的7400萬到2013年的3.02億,但年均增速從59.45%到24.79%,人均網購金額從2008年的1756元到2013年的6125元,但增速從45.33%下滑到14.03%。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的讀出,隨著市場的不斷拓寬,各項數據的增速也在略微下降。在當下這個“次流量時代”,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換檔調速”,歷經流量時代、粉絲時代,現在已經到了品牌時代,文章開頭的兩大電商從線上蔓延到線下的戰火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此,貼身肉搏在所難免。
(美樂樂的例子基本能代表一種較為可行的線上&線下聯動機制) 新瓶裝老酒只為更香? 在搜索時代,通過搜索這座橋梁,賣方和買方實現了第一次交互。諸如淘寶這類的先行者在初期的UV極度簡單,而在網民激增的新形勢下,搭上了順風車。在那之后的幾年,主要依靠的是依托搜索實現流量變現,所以又一直被稱為流量紅利時代。
在此之后為了打造忠誠的社群體系,在之前積累的流量基礎下,用戶體驗開始逐步提高,且通常伴隨著高附加值的服務,再通過企業文化籠絡一批忠實的粉絲,類似小米就是其中的典型。
現在電商到了工業4.0的時代,流量愈發直接轉化為銷量,因為顧客更理性了,粉絲沒以前這么“粘了”,市場在擴大,品類在豐富。例如在2012年曾經的“淘寶商城”變身為“天貓”靠的就是深厚的品牌沉淀,實現了對原有電商市場結構的調整。這也印證了在夯實品牌以后的結構轉變將帶來巨大增益。
漸漸的,我們開始告別從前那個靠低價爆款、刷單刷鉆就能立足的“蠻荒”時代,依托品牌變革的內在動力,可以在流量吃緊的時候借助一些看似傳統的手段激發新的增長點
越是“傳統”的觸電行業,在這一點的體現上越是明顯。傳統企業電商在第一輪發展中,主要靠流量,只要有更多流量就能獲得更多訂單,要提高重復購買率以及品牌忠誠度。
時代已經改變,企業需要獲得消費者信任,才能不斷獲得新的消費者以及重復購買。因此,商家要圍繞消費者信任重構消費者關系、銷售終端、供應鏈中的一項或多項,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企業也試圖將發力的重心轉移到線下實體部分。比如說從事家居電子商務的美樂樂家居網。
在不久前的東莞家具會上,美樂樂開放了全國線下體驗館的加盟特權。筆者分析,這樣做的目的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幾年來積累的流量優勢和品牌忠誠度。在配合線下的加盟擴張,使這部分資源充分利用,進而達到品牌的二次“營銷”。
中國電商&零售端的下一個10年會怎樣,現在可能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合理制定平臺方略,并繼續尋找新的模式才是解決之道。
1號店PK京東,早已不是業界“新聞”。去年的“牛奶大戰”雙方就在線上打的如火如荼,隨著春天購物旺季的臨近,此番雙方開始將戰線蔓延至線下。
作為平臺型電商來說,派出各自的“海軍陸戰隊”、“空軍傘兵團”已是時候。在流量戰場已經殺的天昏地暗的企業們不得不開始重新思考模式之于現實的意義。

而根據商務部最新的數據顯示,去年的電子商務交易額(包括B2B和網絡零售)約為13萬億元,同比增長25%。市場的飛速膨脹也決定了是單位“空間”里的需求、流量等硬性指標變得“寸土寸金”。特別是對于電商生存的決定性要素-流量來說更加顯得彌足珍貴。
此種背景下,平臺需要對現有流量進行有效分配。以天貓為例,天貓對商家的要求正在從數量轉向質量,這樣才能對流量進行有效分配,盡管商家數量減少,但整體而言,提升效率后,交易量并不會減少。這種“轉量為質”的舉動也并非誰都玩兒的起,畢竟無論是體量、銷售毛利來說,一般小規模的企業還是很難玩兒得起,因為市場競爭如此激烈,根本沒有更多的余地挑肥揀瘦。
隨著電商流量的紅利的減緩,“劉易斯拐點”也慢慢呈現。通過一組權威數據便可得知:據統計網購的規模增速從2008年的131%下降到2013年的42.31%,網購人群從2008年的7400萬到2013年的3.02億,但年均增速從59.45%到24.79%,人均網購金額從2008年的1756元到2013年的6125元,但增速從45.33%下滑到14.03%。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的讀出,隨著市場的不斷拓寬,各項數據的增速也在略微下降。在當下這個“次流量時代”,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換檔調速”,歷經流量時代、粉絲時代,現在已經到了品牌時代,文章開頭的兩大電商從線上蔓延到線下的戰火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此,貼身肉搏在所難免。

在此之后為了打造忠誠的社群體系,在之前積累的流量基礎下,用戶體驗開始逐步提高,且通常伴隨著高附加值的服務,再通過企業文化籠絡一批忠實的粉絲,類似小米就是其中的典型。
現在電商到了工業4.0的時代,流量愈發直接轉化為銷量,因為顧客更理性了,粉絲沒以前這么“粘了”,市場在擴大,品類在豐富。例如在2012年曾經的“淘寶商城”變身為“天貓”靠的就是深厚的品牌沉淀,實現了對原有電商市場結構的調整。這也印證了在夯實品牌以后的結構轉變將帶來巨大增益。
漸漸的,我們開始告別從前那個靠低價爆款、刷單刷鉆就能立足的“蠻荒”時代,依托品牌變革的內在動力,可以在流量吃緊的時候借助一些看似傳統的手段激發新的增長點
越是“傳統”的觸電行業,在這一點的體現上越是明顯。傳統企業電商在第一輪發展中,主要靠流量,只要有更多流量就能獲得更多訂單,要提高重復購買率以及品牌忠誠度。
時代已經改變,企業需要獲得消費者信任,才能不斷獲得新的消費者以及重復購買。因此,商家要圍繞消費者信任重構消費者關系、銷售終端、供應鏈中的一項或多項,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企業也試圖將發力的重心轉移到線下實體部分。比如說從事家居電子商務的美樂樂家居網。
在不久前的東莞家具會上,美樂樂開放了全國線下體驗館的加盟特權。筆者分析,這樣做的目的很大程度上還是依靠幾年來積累的流量優勢和品牌忠誠度。在配合線下的加盟擴張,使這部分資源充分利用,進而達到品牌的二次“營銷”。
中國電商&零售端的下一個10年會怎樣,現在可能還沒有一個定論。但是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合理制定平臺方略,并繼續尋找新的模式才是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