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h="3" day="25"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2015年3月25日至29日,由全國工商聯家具裝飾業商會組建的“中國家裝行業優秀品牌企業海峽兩岸交流訪問團”出訪臺北,與當地多家優秀家裝、電商企業進行交流學習。全國30多家家裝優秀企業參與此行,新浪家居作為獨家戰略合作媒體進行了全程報道。在本次探訪活動中,家裝電商、行業標準化與定制熱引發了探訪團的激烈熱議。
品牌之路:制造VS創造引領
探訪的第一天,交流團到訪了阿克蘇諾貝爾公司旗下Dulux品牌在臺北的工廠。Dulux在大陸叫多樂士,在臺灣叫 “得利”。這個年產值12億臺幣的工廠,90%的產品在本島市場消化,10%銷往香港、韓國、日本。比起大陸多樂士工廠,這座1977年設立的老工廠無論是規模還是現代化并沒有太多顯得格外引人注目的地方,但這并不妨礙品牌吸引人的一面。

1983年,得利推出六種白色系列曾經紅極一時,帶動了臺灣白色調涂料的風潮。如今隨著年輕群體觀念的變化和品牌色彩應用推廣活動的努力,彩色系占到了市場的三成,并在逐年上升。2010年,得利在全球發起的“Let’s Color”活動,透過社區涂刷體驗改變人們的生活環境。在臺北的這家公司每年千萬投入到“色彩臺灣”公益項目中,每年不少的產業沒落地區和需要改造的老社區向品牌申請公益色彩改造項目。其中臺灣著名的“澎湖七美”“臺南大崎社區”“臺東大武鄉”,就是用色彩帶動居民參與社區環境改造,用色彩帶動產業沒落地區重獲新生。

新浪家居執行總編戴蓓認為: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行為卻使得Dulux從一個制造品牌變成了一個美學品牌,在規模等等可以用數字顯示的指標面前,引導社會觀念影響人思想的品牌才是真正有力量的百年品牌。這才是真正在強大的品牌力量。
在考察中發現,相對大陸的消費市場,臺灣的品牌面臨了更多的市場挑戰。在屈指可數的臺灣市場上,廠家必須加倍努力才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中華全國廚具聯合會理事長曾志明介紹,拿櫥柜舉例,在大陸廠家可以先收取定金再提供櫥柜和相關的組裝服務,在臺灣廠家必須先提供全套產品和全套安裝服務,消費者滿意再付款。“強勢的賣方市場”倒逼了廠家必須升級服務,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家裝電商:如虎添翼VS路遇猛虎
2015年,家裝電商的異軍突起成為業界熱議的焦點,裝修公司的出路到底如何?家裝電商的出現,是讓裝修公司如虎添翼還是路遇猛虎?
電商的強力擁抱者,業之峰董事長張鈞認為,對待電商,裝修公司要戰略上重視、戰術上藐視。“家裝市場分三類,一是別墅群高端市場,二是集成家居的占據中檔市場,三是套餐式的低端市場。現階段看互聯網裝修是“屌絲”市場,但不乏向上逆襲的可能性。”他認為,百度、QQ、微信都是從市場逆襲而上,當下的裝修初級用戶并不代表未來潛能市場的開發沒有價值。同時他認為:“裝修公司應該加快實現商務電子化。每年的大數據積累,是否都用好了,是否進行經營,用戶大數據是否和其他數據信息進行交互、疊加用戶。 ERP、客戶關系管理等軟件應用等這些商務電子化應用將極大的提升裝修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而元洲裝飾董事長李泰巖則認為,“裝修是個復雜的體驗過程,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不能解決裝修體驗和服務質量的核心價值。”他認為,目前家裝電商之所以能夠如此火熱,是由中國現在的地產模式造成的,集合住宅導致集體裝修,在這種情況下,去掉中間環節,可以進一步提高效率,使家裝電商存在成為可能。而“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地產商或者跟地產商配套精裝公司完成的裝修。”

在論壇上,未來家裝公司發展的“大店”模式與“大廠”模式也引發了激烈的爭議。
“大店”模式的代表企業業之峰裝飾董事長張鈞認為:家裝公司建大型體驗店可以承載巨大的客流量和爆發性的簽單;其次由于房租的增加,大店模式更節省成本,增加品牌的信譽和效率,顯示品牌公司的實力。
論壇上對大店持反對態度的也不在少數,江蘇錦華裝飾總經理程蔚則持相反意見,她認為,3
value="5" hasspace="False" negative="True" numbertype="1" tcsc="0">-5公里的距離是店面與消費者的最合適的距離,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都是就近消費,大店無法滿足輻射大型城市的消費市場。李泰巖則認為,裝飾公司建大工廠還是建大店都是死路一條。“裝飾公司可以投資大廠,但是分出精力來做大廠則不合算。”
這邊大陸的家裝界精英們對電商和大店的熱議紛紛,臺灣裝修市場的現狀也給在座的大陸裝修公司精英給出了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據了解,目前臺灣新房裝修全部來自精裝房的市場,由承建方和開發商向家居建材商服務商分包。分包商既可以選擇裝修公司,也可以選擇櫥柜、建材企業等提供相應的產品采購和施工服務。在臺灣建材商不僅售賣建材,也可以提供相關的裝修施工設計服務。同時,由于臺灣的付費模式是完成所有施工、用戶滿意之后才付費,這種先裝修后付費的模式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從而導致臺灣裝修市場建材櫥柜等廠商與裝修公司“混戰”家裝市場的現狀。
產業之路:個性化VS標準化
近年來,個性化、定制化越來越成為當下家裝市場熱詞,臺灣也不例外。據臺北廚具公會理事長鄭家順的介紹,在臺灣個性化的家裝導致廠家不得不尷尬面臨“定制時代”。以櫥柜為例,在臺灣基本上每家櫥柜都不相同,從而導致廠家的標準化的產品無法推廣,間接導致產品的成本提高。但相反,在日本、德國廚柜的標準化程度較高,他認為高度的標準化不僅能讓消費者享受到性價比更高的櫥柜產品,同時標準化更有利于產品質量的穩定性。那么是什么導致了一窩蜂的個性化、定制之風?

在討論會上,臺北廚具公會理事長鄭家順和上海榮興裝潢董事長陳國宏一致認為,部分不良企圖設計師和部分靠賣噱頭的裝修公司將用戶“帶壞”了。陳國宏認為“他們以個性化的裝修為噱頭,忽悠消費者個性化設計,選擇高昂的、個性化的產品,達到變相提價的目的”。帝王潔具總經理吳志雄則認為,“壞的制度讓好人也變成壞人”。他認為,個性化產品的出現不能怪設計師,在當下高端室內設計師能夠通過設計收費養活自己,而普通設計師并不能通過設計來獲得收益,必然導致他們通過推薦個性化的設計售賣個性化產品變相收益。
此外,臺灣和大陸也面臨同樣尷尬,房屋建設標準的缺失也導致了市場分化,產品無法標準化的重要原因。據了解,全臺灣每年1000戶同一戶型的項目不多于5個,更普遍的是同一戶型100-200戶的新房項目,小而美的市場,產品標準化難上加難。(文/新浪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