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雕,原名張鷹。1958年生,中國戶外探險聯盟秘書長、裝備部部長。中國當代徐霞客、中國十大徒步人物、國家級登山運動健將、福建收藏家協會理事、曾經的民俗收藏家。
“花雕”的家,確實擺了不少“雕花”的古家具。一進門就看到了香樟木的箱子,紫檀的柜子,甚至古代盛米用的斗……在他的兩層復式里逛了一圈,感覺這里更像是一個博物館,家具為主,其它各式各樣的諸如艦艇上的炮彈、“野銀”、黃楊木雕鞋甚至是老虎的牙齒。聽聞此言,花雕樂呵呵地說:“本來是有這個打算的,把自己收來的家具和小玩意兒全擺出來,做一個家庭博物館,為了這還特意把二樓客廳與其中一間臥室的墻拆了,不過后來因為開始玩戶外了,就沒再管這些東西。”
聊起收藏,花雕說,這是比遠足旅行更早一些的事情了。“想當初,我爺爺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木匠,從小就對木頭很感興趣,后來我長大了,就特喜歡老的、有年代的東西,尤其是手工做的,一看就放不下。開始收家具是在工作以后,一個同事在做這個(家具收藏),受到他的影響比較大。”至于具體是什么時候、哪一年開始收家具的,花雕說他也記不太清了,“大概就是15~20年前,最近10年就沒再收了,之前收下來的也沒轉手,一直還在。”因為愛上了戶外,花雕就逐漸退出收藏界了。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的事還是挺有意思的,收藏是我當時唯一的愛好,一下班就開始看書研究搞收藏。”忙里偷閑的他也在“每周天都有的花鳥市場夜市”上淘到了不少質量不錯的清代和民國的家具,材質以紅木、檀木為主。在花鳥市場夜市上看到自己中意的藏品“不管多少錢,先拿回來再說”,真可以算得上著了魔,“我是喜歡的見了就收,不管成色怎樣,就像那些黃楊木雕鞋,見了就收,不管是好的壞的缺角的裂縫的?,F在看來那時候的行為是有點過,但還是對的,畢竟工藝品這東西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少,也算是為了它們的傳承和發展做點貢獻。”
花雕尤其喜歡紅木類的古家具。他說,紅木比較大眾化,色澤沉古,花紋美麗且硬、細、韌、潤,有穩重感。“收了很多家具,幾十件是有。倒也不怕收來假仿的家具,因為我也不會涉及到像現在熱炒的黃花梨這種家具中的高端收藏品,我收的都是民間的,大概就是清末或者民國時期的,不過這也有100多年了,這個如果是仿的翻過來一看就知道了。”迷上古家具收藏,花雕也經常在業余時間“充電”以“武裝自己”防止受騙,“其實假的也不差,工藝好也算是賺到了,那個時候紅木的老家具和新家具價格都差不多,大家都比較喜歡買新家具,圖個喜慶,老家具傷痕多,大家都不愛。但是我就是愛舊的,看到就要買下來。”
在花雕的諸多藏品中,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有梁孟風”屏風可以說是鎮宅之寶。由牌匾上鎏金的文言文來看,這組屏風高約2米、寬約5米。是清朝寧德縣令送給老者的壽祝,稱頌了老者的賢良品行。花雕打趣說,剛開始他并不知道這牌匾上的字是念“有梁孟風”還是“風孟梁有”,但是他被這融入了書法、雕刻、漆藝等諸多精湛民間工藝的屏風深深吸引。“這件東西漂亮,而且非常完整,一共由30多個配件組成,搭配和諧。”問到出處,花雕說這件屏風文革的時候被主人用布包起來藏到大山里,才得以幸存,幾經轉手到了一個朋友手中,“朋友叫我去看,說他收了一件極品,我一看就立馬加價兩萬買了下來。”具體花了多少,花雕笑了笑,“還是不要說了。”
花雕還收藏了這么一類奇妙的物件——黃楊木雕鞋,多得可以組成一個“鞋子軍團”,他還特意將有瑕疵的和完美的分開放。這里面有單只的木雕小鞋子,也有成雙的木雕小鞋子,甚至還有鏤空的鞋子。其中最大的木雕鞋子長度大概有8厘米,因為年代久遠這只雕花單鞋的表面已經顯得有些斑駁。而他所收藏的最小的鞋子大約只有1厘米長,上面刻有栩栩如生的蟋蟀。關于這些黃楊木雕小鞋子的用途,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這類木雕小鞋子是古代結婚的時候女方的陪嫁品,有辟邪的寓意;第二種說法是黃楊木雕小鞋子是古代女子贈與男子的禮物,以鞋辟邪,戒勿邪行。”花雕收藏的這些黃楊小鞋子大多是清朝時代的木雕作品。民間有句俗語:“千年難長黃楊木。”而《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黃楊性難長,歲僅長一寸,遇閏則反退。”正是由于本身生長遲緩的特性,黃楊木往往要生長四五十年后才能用于雕刻。它的直徑通常在3~5寸左右,最適宜雕刻小型工藝品。在行家看來,黃楊木色彩黃亮,經過精雕細刻磨光之后,能同象牙工藝品相媲美。“你別看它小,每一只都是很難找到的,而且都很貴。”
(來源:中國紅木古典家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