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完善綠色建筑的評價標準和獎勵體系,促進綠色建筑行業的良性發展。在2015年伊始,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正式施行,有關數據顯示:一旦被評為最高標準的綠色建筑,開發商每平米最多可獲得80元人民幣補貼。
然而,為了達到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規定的三星級的最高標準,開發商需要種樹、安裝可再生能源和雨水回收系統并采取其他措施,預計為此每平方米要多付出300元成本。以路透社為代表的外媒對此質疑:這極有可能導致中國政府到今年年底完成新建10億平方米綠色建筑的目標落空。
傳統地產商面臨成本尷尬
“當消費者買房時,有多少顆星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招商局地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綠色研發與應用中心運營總監葉國棟表示,對傳統地產商而言,從成本效益考量,開發商并不急于以星級作為建造目標,而是去設定自己的綠色標準,達到最大化削減成本的目的,以留存一定的可觀利潤空間。
然而,出于政府目標的考量,從2015年起,所有建筑項目只需要達到一星級標準,所有2萬平方米及以上的項目和所有公益性建筑被強制要求達到一星級標準。
住建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綠色建筑發展處副研究員馬欣伯稱,政府正考慮在全國范圍內強制實行一星級標準。目前,國內主要省份已經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其中,烏魯木齊市特別針對四類公共建筑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無論是公共建筑還是商業住宅,綠色已是建筑行業不變的發展主基調。
新型鋼構成本優勢顯著
如果說,對于傳統地產商而言,打造三星級標準的綠色建筑需要投入的成本過高,且無法確保建筑的質量穩定性。那么對于新型的鋼結構建筑企業來說,規模化建造符合“星級標準”的綠色建筑,就是輕車熟路地“搭積木”。
據杭蕭鋼構董事長單銀木介紹,鋼結構建筑天生具備綠色建筑基因,以杭蕭鋼構的最新技術“鋼管束組合結構住宅體系”為例,只要按照該技術體系建造的建筑,可以獲取用地、稅收、融資、短交期、綠色建筑獎勵全方位的成本削減,還可獲評一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識,各項具體的運營指標還將遠超“國標”之上。困擾傳統地產商每平方米300元的綠色額外支出,將被有效化解。
同時,由于開發周期大幅縮短,鋼結構住宅的融資周期、用工周期、管理周期都將縮短,伴隨而來的是融資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的大幅削減,這將直接轉換為鋼結構開發商的競爭優勢。
據了解,為了進一步支持綠色建筑的發展,杭蕭鋼構與河北世人美石房地產公司的合作,在行業內開創了與地產商聯手開發綠色鋼結構住宅的商業模式。對此,單銀木表示,杭蕭鋼構多年的自主知識產權積累已初具規模,這樣的商業模式探討還將延續,用科學、系統的技術體系與開發商合作,不僅有效化解傳統地產商的“囊中羞澀”之困擾,更能為綠色建筑的普及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