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家居特約記者楊曉林)吳曉波去日本買馬桶一文激起中國輿論千重浪,其中陶瓷衛浴行業更是在近期不斷掀起“勇擔中國制造重任”“讓中國制造走向世界”“讓世界看到中國創造的力量”的各種大宣傳大討論。
從理性的角度看待日本馬桶事件,就應該立足于品牌本身,敢于剖析產品自身的不足,看到服務的差距。從客觀上來講,基于產品制造的各個環節,從原材料的選用到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中國馬桶與日本馬桶之間的差距是或多或少客觀存在的,而真正讓消費者對外國品牌趨之若鶩的原因,在于市場多年的積累打下的用戶基礎。
構成消費者認知的主要有三個方面:品質、品牌和服務。品質是一切品牌的最基本要求,是構建品牌的根基。沒有好的產品質量,再優秀的品牌推廣或許能博一時歡喜但最終都難逃市場規則,難以持續影響。社會化大生產時代,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已基本脫離了工藝本身,標準的設立和監控檢測的機制決定了產品最終的品質,從選料配到配方再到各個生產環節上的高標準執行,最終形成市場認可的高品質產品。中國制造要想贏得更多更好的市場,就要摒棄規模化發展路徑,以品質設計為龍頭,才有可能打破傳統的產品格局,形成獨特競爭力。
消費者在使用產品后對產品質量的感觀會讓他們認可這是一個值得信賴的牌子,品牌由此而生。沒有用戶基礎的品牌從來都是空中樓閣,是自娛自樂的偽品牌。中國現代陶瓷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起步,與日本相比晚,在品牌積累方面有著一定的差距,而日本品牌一開始就定位高端的品牌策略在行業市場尚未成型時已經搶占了先機,雖然經過二三十年的奮力追趕,目前的國內衛浴市場民族品牌占了半壁以上江山,但在高端消費方面,仍以日系美系歐系為主。當今社會的意見領袖普遍處于高端消費階層,他們對于國外品牌有更多的接觸,而從市場價格的角度來看,潛意識中容易得出“中國品牌比不上外國品牌”的簡單推論,國人在境外瘋狂消費等媒體吹風更是堅定了他們對于國外品牌的高端認知,于是國外品牌比民族品牌更有價值的觀念在日積月累中不斷形成。口口相傳,品牌印象更加深入人心,市場地位也更加穩固。品牌的建設是一項漫長持久的工程,除了保持高曝光度和活躍度,更應注重與用戶的互動和交流,從而增強用戶粘性。
參照國外品牌,又該如何做好品牌傳播與市場培育工作?撇開產品與品牌的市場定位,在加強與消費者的聯系和互動上,國內品牌與國際品牌之間有著明顯的差別,這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關,換個方向來說,是與品牌對消費者的洞察相關聯。大多數中國企業注重傳播產品本身的品質和用戶的既得利益,而國外品牌則傾向于傳遞生活理念與生活方式,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這種差異讓用戶越來越清晰自己的選擇。但隨著民族品牌的市場覺醒,中國品牌與國外品牌之間的差距在越來越小,各種高大上、接地氣接踵而來,市場迎來一個真正的全供應消費時代。
馬桶事件帶給國人的是心酸與悲壯,同時也帶來了民族品牌崛起的雄心與壯志。在關注、反思的同時,老板們更應拿出創業的心態和行動力,拋棄不找邊際、虛頭巴腦的偽傳播,誠信、務實、高效地圍繞產品、品牌和服務做文章,重塑世界陶瓷CHINA新形象,敢于與列強爭高下。隨著國家的強盛,在互聯網+思維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更加注重產品品質,投入重金鑄造品牌,深化服務,提升品牌附加值。假以時日,民族品牌超越洋品牌將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