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設計效果圖(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和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提供)
花深深,柳陰陰,聽劇院聲歌,且涼涼去;
月淺淺,風翦翦,數高城更鼓,好緩緩歸。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位于傳統粵劇名伶聚集地廣州市恩寧路以北。其作為粵劇藝術文化的守護者,將為我們訴說粵劇一則則無常與愛的故事,也為我們守護幾百年來粵人興衰不論的依存與陪伴。

建筑設計效果圖(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和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提供)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建筑面積共1.5萬平方米,建筑設計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和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共同完成,我司擔任其中6855平方米的室內設計和展陳設計。室內裝修是建筑的延伸,在設計上我們沿襲建筑設計的理念,以嶺南傳統園林建筑為基本模式,用古典的風格外形結合現代的功能內核,展示最原汁原味的粵劇文化。

北入口首層門廳效果圖
博物館就像是凝縮時空的劇場。入口門廳大氣典雅又不失復古懷舊的本義,仿佛帶我們穿越時空的藩籬,抵達昔日的歷史場景。

負一層主展廳入口效果圖
通過負一層主入口的樓梯空間進入主展廳,猶如踏進夢境與現實的邊界。這是一處聯系歷史的地方,有轟轟烈烈的故事,也有用生命譜寫的哀歌,昔日的輝煌或苦悲,像是一場沸騰的夢,將在此得到最真實的重現。



主展廳效果圖
粵劇,作為粵文化的重要旗幟之一,承載著數代人的集體回憶,成為了擁有共同語言文化人群的情感歸屬。只有理解粵劇的文化內涵,才能做出真正讓人動情動心的設計。思哲在室內設計及展陳設計上堅守“南國紅豆主題”,將從“風雨歷程”、“紅豆飄馨”、“梨園異彩”和“名揚五洲”四個部分進行呈現,是對粵劇藝術文化的尊崇,也是對嶺南文化瑰寶的傳承。

用紅船模型講述粵劇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紅船年代
為建設“活”的博物館,讓民眾能夠親身體驗粵劇藝術文化的魅力,展廳將運用多媒體設計,通過3D投影、觸摸屏、體感交互等增強互動和參與性。曾經、當下、將來,三者迭合于此,讓觀眾猶如參與了粵劇的生命史,心靈也會因而更加豐厚。

劇場戲院效果圖
劇場戲院部分則參照上世紀20年代嶺南近代建筑裝飾模式,尤其是當時聞名遐邇的“樂善戲院”,結合現代的聲光電技術,令人在懷舊的同時享受到更優質感官享受。


我司羅思敏老師在交流、比對、挑選樣板
從前期設計開始,思哲就研習整理各類相關歷史資料,關注文化內涵與功能空間的相互融合,以更好地解讀建筑及室內空間展示所要表達的意義,務求能重現粵劇歷史的真實性以及藝術魅力。同時,為了尋找最合適的工藝,思哲與眾專家、工匠反復交流,細致比對選定樣板,確保裝飾風格與粵劇裝飾元素相符合,營造粵劇展示氛圍,強化建筑空間的歷史感。

目前,博物館正在加緊建設中,思哲作為設計團隊之一,對各個環節都進行嚴格把控,而每個設計細節的精雕細琢,皆源自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之心。正因為這里有繼承、有創新,還有人的溫度,和對地的情感,才能讓粵劇藝術在傳統、懷舊之下,找到一段獨樹一格的主旋律,南國紅豆亦能再發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