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威尼斯裝飾藝術時期的燈具組合,和法國拿破侖三世時期的家具是客廳最引人注目的亮點。這些家具都來自于波木在法國工作生活中的遇見和緣分。

客廳中間的這件巨幅畫作是波木一位朋友的作品,兩把椅子以這種方式呈現出來,就有了無限種可能。追求純粹的藝術表達與哲學探討,就要放棄商業上的可能性。這種忘我的追求與不求結果的探索,理想的模樣與青春歲月的記憶,都被關聯在這幅畫中,是整座房子中最不能缺失的一部分。

走進波木的家就像是到了藝術設計史的體驗館,這里收藏著法國拿破侖三世時期的椅子、西班牙貴族家庭用的餐桌椅、南方小鎮舊宅中的東陽木雕,李斯特和肖邦最愛的牌子的老鋼琴、波木的老師吳冠中先生為他寫序言的手稿、倫勃朗的肖像畫原作……
波木在美術學院畢業后,作為一名攝影師工作生活在法國,這段時間的經歷被他稱作二次啟蒙。他對當代藝術的解讀和創作大都源于這段生活經歷的思考與啟發。波木說:為什么當代人對現代藝術的感覺是怪誕荒謬的,為什么是不可理解的。從藝術史的發展來看,人們從畫得對到畫得像畫得美花了很長的時間,藝術發展到了現代,這些技法已經很容易被人們掌握了,所以更多的是藝術家對于一種印象的關聯描繪,對于一個問題的思考表達。是我們的感悟力沒有被好好地培養,對生活中的事物缺乏興趣,沒有加以豐富的想象和關聯,這就是相對于一些基本概念啟蒙教育的二次啟蒙。
波木大概是最早一批進入西藏探索的藝術家,客廳中的這件看起來像沙發的家具就是藏族傳統的坐具,圖案很有民族風情,但在這個世界范圍內的藝術品收藏之家中,卻絲毫不顯得突兀。 每一次在一團模糊的感覺中開始新的冒險,都是一次新的開始。去尋找那已經失去的東西,一旦找到又重新失去,又去尋找,循環往復……結束,就是我的開始。從1986年第一次去西藏到1987年攀登至海拔6300米的珠峰絨布冰川,離神女峰頂還差2548米,剩下的距離成為了他多次往返西藏的理由,他似乎總想攀登到頂峰。“人間也無異天上”這是老師吳冠中為學生波木寫的文章中的一句。這大概就是最初對西藏的解讀和印象,沒有傳說的那么神秘和華麗,其實也很質樸和有趣。

法國音樂廳椅子、中式傳統的半月桌、佛像、倫勃朗畫家母親的肖像原作。這種奇妙的組合對于來這個房子的客人來說本身就是一種精彩的印象,住在里面的波木有這些朋友的陪伴很是愜意。

自家花園里的干繡球、傳統中式的架幾案,讓這個空間的感覺非常豐富寧靜。而這面墻的主角則是這組裝裱成套的蕾絲面料圖案照片,這組從法國淘來的傳統紙基放大照片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在科技還沒有當今社會發達的上世紀,愛時尚愛夢幻的巴黎人,采用這種辦法來完成他們的蕾絲設計樣式,這些珍貴的照片,記錄了當時的時尚是如何誕生的。

客廳里的古鋼琴,印鑒標著1911年的時間刻度,彈起的音符依舊動聽。在客廳的一面墻有一條架板,是他收藏作品擺放的地方,可以看到吳冠中先生為波木寫的攝影集序言手稿、倫勃朗的肖像畫和一些有美學價值的珍貴照片。
如今的波木有些深居簡出,一兩個星期左右才會出村進城去拜訪朋友,而朋友們卻很喜歡來這里相聚,聽音樂、喝酒、聊天的同時再打打臺球。偌大的院子里在開春的時候種植無污染的綠色蔬菜,秋天會結出果子,到了冬天,掉落的枝椏會被拾起放進壁爐,進入一個從生到死的自然循環。
談起整個家居用品的風格,波木謙虛地說:“這些都是從法國運回來的‘舊破爛’和中國的很多‘老破爛’,其實所有的東西都是很普通的,只不過我把它們混合在了一個恰當的環境當中,顯得它們很‘高貴’。”墻面懸掛著一幅他學生時期的靜物習作,這是唯一一幅由朋友幫他保存下來的作品,也是他人生經歷中的一個故事。

波木的臥室布置得很簡單,沒有為了裝飾而存在的裝飾品。從落地窗可以看到院子里的樹木,這個時節已經可以品嘗到園子里柿子樹結的柿子了。

浴室整體色調簡潔,在右邊的浴室柜中,還有播放音樂的設備,看來沐浴著音樂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這里是波木生活的工作間,從這里的樓梯上去,是一間小的會客室。各種來自不同國家和歷史時期的家具在這個空間里顯得自然和諧又豐富有趣。
了解設計師:
波木,原名高波,美院畢業后工作生活于法國。在法國的經歷被他稱作二次啟蒙。他認為解讀當代藝術的方法就是深切地感知。他說人生就是第一次感覺的集合,波木把Lost音譯為裸思,他認為迷失就是最好的方向。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總是關聯著印象與記憶的重新表現。波木的家被他定義為沒有設計理念的設計,一切裝飾與收藏品都是這些年第一次感覺的再現與關聯,而這也是他在空間設計項目的收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