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作家吳曉波寫的《去日本買只馬桶蓋》一文發布后,引發了強烈的產業“地震”,而馬桶蓋不經意間的走紅,意外的影響到了中國衛浴行業。互聯網的發展和兩會的報導使得馬桶蓋話題持續升溫,當馬桶蓋被炒熱之后,我們也應該深思馬桶蓋事件帶給行業的啟示。
多角度、更理性的看待購買行為
對于中國游客紛紛赴日購買馬桶蓋這一現象,作為中國人或者中國企業都應該理性看待,因為這是消費者用人民幣投票的正常市場現象。
再者,赴日購買馬桶蓋現象并不單純是國產與日產的區別,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影響。比如人民幣對日元升值,使得中國游客在日本消費動力提升。又如,日本智能馬桶高度普及,使得游客方便體驗。我們不能盲目推崇日本產品,但我們必須要承認日本在許多方面做得確實比國內好。日本人以“追求完美”、“做到極致”而著稱,在產品質量的把控上也極為嚴格,做到讓消費者放心,這樣很容易提升對日本產品的好感。
消費者對國產品牌潛在的信任危機
近年來,國內頻頻爆出的各種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問題,久而久之消費者產生了信任代溝,因此,海外代購、海淘、出國購物等風潮愈演愈烈,不少消費者認為海外購買的產品更讓人放心。其實,赴日購買馬桶的背后就是對國內品牌的不信任。中國人到日本去買馬桶蓋,買的是日本的質量標準和品控體系。
隨著國內衛浴企業在技術和性能上的不斷提升,國內企業的確能制造出與日本旗鼓相當的產品,但國產衛浴尚缺乏在智能馬桶的強勢品牌,許多品牌的智能馬桶穩定性差,產品返修率高,這也無疑也成為消費者選購質佳產品的一大困擾。
敢于變革,抓住國內智能馬桶市場的發展機遇
智能馬桶蓋在國內市場推出多年,卻一直備受國人冷落,而一篇熱門文章卻引爆了這個不溫不火的市場。具有沖洗、烘干、加熱等功能的馬桶蓋迅速進入國人的視野,比起衛浴品牌憑借自身力量賣力宣傳的效果好上千倍萬倍。
馬桶蓋事件的背后不僅僅是中日制造品牌的PK,更是國內智能馬桶市場千億商機的掘金。對于國產品牌而言,馬桶蓋的背后有機亦有危。年輕的中國衛浴產業在產品設計、產品細節等上一時難以趕超國際品牌,但是在新技術應用上,我們并沒有落后太多,甚至可以說幾乎處于同一起跑線。未來國產衛浴產品競爭的突破口就在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上。國產企業要敢于抓住商機,加以創新變革,給中國的制造業開辟一條新的生存之道。
好產品+強品牌=營銷的利器
家電行業一直被認為是衛浴行業的前車。起初國內所有家電也都是舶來品,但現在國內市場在電視機、空調等家電產品上都認可中國本土品牌。我們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內衛浴產品可以像家電產品一樣讓國人認可,前提是國內衛浴企業必須用心做好產品和做強品牌。
相比日本品牌,國內品牌更懂國內生活環境和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更能夠做出貼合家門口市場需求的產品,而且在價格上也有競爭優勢。國內企業只要下決心做好產品,強化品牌,是完全可以建立國內消費者的信心。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國內衛浴企業也要緊抓科技創新,引領“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重塑老百姓對自己產品和品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