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0日下午,由簡一大理石瓷磚獨家冠名贊助的話題為《"中日建筑與藝術的非隔空對話論壇——建筑設計工學與美學的再考"》在上海寶山印象鋼谷盛大舉辦,,活動由日本建筑界大師瀨戶本淳、淺野靜及中國著名媒體人、設計界領軍人物共同參與,眾設計界重量級嘉賓圍繞“后泡沫時代的中日建筑設計與藝術探索”這一話題進行深入探討。會上,新浪家居記者采訪了中國建筑界的著名建筑師,日清建筑事務所創始人的宋照青先生,探討他心目中人與空間、環境之間的美學關系。
著名建筑師宋照青
以下為訪談實錄:
記者:您在日建設計工作和學習過,跟日本建筑的聯系非常的深。今天您參與跟日本建筑師的對話,有什么比較深的感受嗎?
宋照青:日本建筑給我最大的啟發是對于歷史的傳承和對于自然的尊重,日本的建筑延續了很多傳統的建筑符號,包括全世界都有很多包含了悠久歷史文化元素的地標性建筑,而在中國近些年來的城市建造過程當中,我們曾經有的歷史上的那些寶貴精華也逐漸流失了。我認為建筑不是建造,它是一種對于環境的關愛,我覺得中國目前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做建筑,而在于保護環境。
記者:您設計所追求的“營造”和“情感”兩大因素,在今天的對話中是否找到了共鳴?
宋照青:是的,建筑只有通過營造才能得以體現。一個好的建筑,需要協調和集合社會多種因素才能得以實現,同時,建筑師需要把整個城市,整個環境與自己的設計理念和藝術性融合在一起,表達出情感的因素,只有表達出源于生活的情感,設計才有動人的力量。
記者:您認為“建筑應該是感動人的視覺圖像語言”,這是否會讓您更多的考慮形式上的美?
宋照青:形式當然很重要,建筑圖像產生的環境品質能否產生心中意境的美感,這是很重要的,但空間比形式更重要。老子說,老子講“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所以沒有空間哪來的美感呢?中國的建筑非常講究層次,比如從前的院落講究幾進幾出,每個版塊都有不同的功用。現在的社會非常浮躁,但人們不應該忘記這種原始的秩序的美,大家需要在這種焦慮的氛圍當中為自己建造一些“臺階”,這種臺階就來自空間和秩序的美。
記者:您覺得中日建筑設計,在美學方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宋照青:日本在建筑方面的歷史文化傳承的特別好,在傳統和現代建筑的融合方面也是中國的榜樣,比如東京和京都,在城市里很多神社等古建筑與現代建筑群表現出非常好的和諧共處,遺存的保護和現代商業的繁榮之間互相促進。而中國人本來是一個很富有詩意的民族,人們對自然和人性的追求更多地通過對意境和場景的描述上,所以我們現在講回歸,要通過對于環境的保護和塑造,正確處理歷史和當代,現代和自然的關系,回到我們對于文明的傳承中,也回到表達我們的個人化情感的主題上。
記者:建筑設計藝術呈現與建材產品的設計品味密切相關,在您建筑設計生涯或者生活體驗中,哪些建材材料曾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近年來,注重設計的建材家居企業比如簡一大理石瓷磚重視組織、主辦或參與建筑設計論壇活動,您認為這對建筑設計的發展有何意義?
宋照青:我曾經在日本看到過一種“會呼吸的瓷磚“,既可自動調節空氣濕度,又可消除異味,為消費者創造健康的環境。此外,我在澳大利亞看到一些建筑,采用了新的體系,新的造型、新的技術以及新的材料,他們把生態、環保、太陽能、節能等一系列的東西全部結合起來,這些東西是我們國內目前比較欠缺的。
對于建材企業推動的建筑設計論壇活動,對于中國的建筑設計發展肯定有很多正面的意義,好的建筑都是在交流中逐步形成的。
記者: 您對于大理石瓷磚這個品類怎么看?最后說一下您對于今天的論壇活動的看法吧。
宋照青:在我心目中,能夠做到生態環保的產品就是好產品。今天的活動總體來說設計的非常不錯,與瀨戶本淳先生的交流也讓我不虛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