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99,午夜精品福利电影,日本一区二区不卡,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a级大结局

 
 
標王 熱搜: 四川家具  軟體家具  2015家具  明珠  辦公家具  家具  家具品牌  紅木家具  涂料無味才安全  四川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頭條關注 » 正文

農業大夢,更需社會組織主動有為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3-13  來源:新浪家居  瀏覽次數:90
核心提示:● 付文軍 / 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人類,一直因夢想而偉大。中國富農業必須富,中國美農村必須美是新歷史發展階段的一個國家的夢,一個億萬民眾共同的夢。作為對農業傾注著感情的人們,更是有著深厚
付文軍 / 中國基本建設優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人類,一直因夢想而偉大。“中國富農業必須富,中國美農村必須美”是新歷史發展階段的一個國家的夢,一個億萬民眾共同的夢。作為對農業傾注著感情的人們,更是有著深厚的“農業夢”,但這個夢做得卻太不容易。從兩千多年前走來的中國農業,經歷了一段又一段艱難曲折的苦痛。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一群群有農業夢想人的付出中,在億萬民眾辛勤的勞作下……今天的中國農業,讓世界為之點贊。欣喜之余,土地的子孫們都看得出硬幣另一面的不堪重負。人們都知道土地是根、農業是本,沒有糧食什么都無從談起。詩人海子說: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原本屬于中華民族傳統農業范疇的糧食和蔬菜,因為“吃的不放心”,到了當下社會竟然成為我們的一個奢侈夢想! 發展成就來之不易,未來更需大農業情懷     有一種深刻的感受:發展成就來之不易。   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頒布十一年了。在這十一年,我們從小農經濟逐漸打開了農業現代化局面,農業發展方式從粗放生產到初步集約化發展,跌跌撞撞的現代農業終于進入了快速發展軌道。十一年的時間,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瞥,但一路走來,成績來之不易。   這十一年也是農民增收的十一年。2006年,國家全面取消了農業賦稅,每年為農民減負上千億。沿襲兩千六百年的“皇糧國稅”免了,補貼年年增加,農業連年增產,農民連年增收,農村形勢持續向好。在2010年,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速自1998年以來首次超過城鎮居民。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農業也不例外。近幾年官方資料顯示,農業發展成就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   一是主要農產品供給方面,已經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余。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是2264億斤;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后,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求由長期短缺轉變為“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基本格局;糧食生產在2004年出現了重要轉機,總產量達9380億斤;2008年,這一數字達到10570億斤。而今,全國糧食總產達到12142億斤,糧食、蔬菜、水果、肉類和水產品等都多年居世界第一。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了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十一連快”,則標志著三農發展進入了“黃金期”。   二是農業發展方式方面,已由粗放生產到集約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已經達到50%,特別是農業機械化快速推進,2008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45%,比1978年提高了24.8個百分點;農業部預計2014年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超過61%,比十年前提又高27個百分點。   三是農村經濟結構方面,已由第一產業為主到三種產業協調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早在七年前鄉鎮企業增加值就占GDP的28%,農產品加工業方興未艾,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推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是農民收入方面,農民生活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1949年到200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由44元增加到4761元,其中1979年到2008年年均實際增長7.1%。2013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896元,其中排名前三位的省份是上海、北京、浙江,分別是19208元、18337元、16106元,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    五是農村體制機制方面,經濟制度由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全面放開農產品市場和價格,徹底取消農業稅,逐步建立農業補貼制度。目前,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業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法律制度和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六是城鄉關系方面,已由二元結構到加快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機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先后啟動了戶籍制度改革、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征地制度改革、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公共財政和公共服務的陽光開始更多地照耀農村。農村水、電、路、氣和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2015年,伴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第12年鎖定“三農”問題。連續十二張藍圖勾畫了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美好愿景,而這背后,飽含的是人民的關心、社會的關注和政府的重視。      但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擴張,大量耕地被占用,“城市病”也危及了農業發展。耕地保護刻不容緩,國家出臺保護政策,土地被劃出了不可觸動的18億畝紅線,將耕地保護上升到新高度!   農業與市場經濟交鋒,既促進著農業發展,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農民種糧積極性減弱、國際糧價上漲危及國內糧食價格、轉基因、毒大米等等問題,危及著13億人口“舌尖上的安全”。政府也終于意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在2013年年底,首次把糧食安全提到“國家戰略”高度,給“以食為天”的老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   近些年,農業觸網也有巨大成效,作為最古老行業的農業也漸漸被互聯網影響而發生變化,互聯網思維正在逐漸滲入農業。2015年的一號文件也提及:“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農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是現代農業未來發展趨勢,勢必有一番作為。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農業在這十一年里成績有目共睹,但談成績不是炫耀,而是必須要向土地、向作出巨大犧牲的農民、向農業走過的道路致敬,以及致敬那些具有農業情懷和責任擔當的人!   破解一號文件年年發,更需找到可推廣的示范路徑   有一份難以言表的憂慮,改革進程曲折而艱辛。   中國在2010年獲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榮耀,是用農村土地改革為突破口實行改革開放進行的,更是用巨大的“剪刀差”支撐的。   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   我們知道,1950年國家頒布了“土地改革法”,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保護富農的政策,這一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土地改革,使連續二千多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農民翻了身,為新中國農業的發展和工業化開辟了道路;我們也知道,1978年底,“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每年秋收后幾乎家家外出討飯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按下“血手印”,搞起了“大包干”,至1984年,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普及推行。   回顧過去的歲月,總有一幕幕頗為沉重的歷史畫面,久久揮之不去。歷經三十多年的風雨兼程,“小崗人”留下的不僅僅是那些農民兄弟按下“血手印”的魄力與勇氣,更有對農業困境的切膚之痛與深深的思考!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到那個特殊而又難忘的歷史年代。   早在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在工作報告上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當時或許很少有人想到,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都相繼實現了,而其中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看似容易達成的農業現代化,卻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1982年,中央發布了第一個關于農業的一號文件,正式確定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正式確定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從此,土地回到農民手中,并再次成為農民唯一的生產資料。此后連續五個一號文件,農業穩定下來。   但隨著歷史發展的需要,中央轉變工作了重心,“三農”轉瞬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城鄉差距開始拉大,農村、農業、農民成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剪刀差”下的犧牲品。   歷史就是如此,既有令人振奮的進取與勝利,又有令人唏噓的挫折與停頓。但無論如何,歷史總會再次進入正軌。2004年,在被“遺忘”了18年后,一號文件再次回歸到“三農”問題,并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針。以此為起點,此后連續十二年,中央共發出十二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此舉,意味著“三農”始終是一個“傷不起”的方向和領域,更傳遞出中央對“三農”的高度重視。   盡管,連續十二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在為農業“把脈問診”,但每年究竟兌現了沒有、落實到什么程度、下一步如何接續解決,下一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如何評價督辦上一年的任務落實,中間似乎缺乏一種連貫性、銜接性、持續性,最終仍然無法找到真正徹底治病除根的“處方”,諸多問題依舊沒有得到真正解決:資源的壓力、能源的壓力、環境的壓力、人口的壓力……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逐漸轉化為各種社會矛盾,區域發展失衡成為最大的心結;過程中更是出現了一些違背“三農”發展規律、不適合中國國情的“亂象”;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早已接踵而至,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正在日益凸顯,更有一些潛在的或被一些表象暫時掩蓋的隱性危機充分暴露出來;城鎮化發展帶來城市經濟繁榮的背后,是農村的凋敝、農業的衰敗和農民的被邊緣化;雖然糧食產量出現“十一連增”,但是因農村和農業都已出現結構性失衡危機,糧食問題、糧食危機卻越來越凸顯;“農民老齡化”、“農村空殼化”、“種田爺爺奶奶化”,成為目前農村的真實現狀……   ——誰能拯救你?我們的農業!這是當前7億農村人焦急的詢問。   ——誰能拯救你?我們的農村!!這是遠離了農村在城里的2億多務工者無奈的追問。   ——誰能拯救你?我們的農民兄弟!!!這是那些具有農業情懷和責任擔當的“夢之隊”理性的叩問。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無數次地思考這幾個問題:為什么連續十二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不能真正徹底解決農村問題?為什么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的實用性只管一年(文件出臺當年),而且文件精神得不到真正的貫徹落實?盡管政府部門也曾搞過一些“農業示范區”“農業示范田”,但為什么難以得到大面積推廣和應用?能不能采取一種切實管用的措施,保證這些一號文件的連貫性、銜接性、持續性?能不能找到一種綜合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路子?在農業市場化的道路上,中央能否嘗試一下交給社會組織和有責任心的企業家共同去做一次探索?又能否在全國一兩個省的一兩個縣開辟那么一兩個完全由市場主導進行的“農業優化新型試驗區”,出臺一些政策讓廣大的社會力量去先行先試?……總之,當前急需建立一種能夠協調和平衡農村土地流轉參與主體多元化利益的制度安排和運作模式。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個曲折而艱辛的階段和過程。多年來,我們已經走過曲折而艱辛的道路;當前,我們仍然處于這種曲折而艱辛的階段! 新常態下的三農優化發展,更需要社會組織進一步給力     有一片令人眷戀的土地,需要用腳步去丈量。   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到一號文件發布后的一段時間里,電視里、報紙上、網絡中,關于三農的新聞報道比比皆是;“現代農業”“規模農業”“生態農業”等高大上的名詞不絕于耳;各方領域、行業內外的有關人士發表的觀點見解此起彼伏……但是,農業畢竟還是農業,他的天然屬性決定了其變化是緩慢的,就像一粒種子要經歷從春耕到秋收的漫長過程。在一些人眼中、口中、心中,這種“種子速度”實在太慢,已然跟不上人們的膨脹熱情與“現代節奏”。但一些人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和道理:萬物有生長,速則不達。說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了解真實的農業,了解腳下的那片土地?經常有一些人動情地對我說,在談農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留守在土地的7億農民?還有2億多在城里追逐夢想的“外來者”?他們又是怎么想的?   土地,是需要用腳步去丈量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量,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探索,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干,才能走出一條有希望有結果的路子。“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只有什么時候大家都不再“過分”關注農業問題了,一號文件年年發農業的“魔咒”也就解除了。   中華腹地,黃河之南,有一片沃土。這就是河南,我的故鄉。華夏文明在這里傳承,五千年歷史在這里打下綿延的烙印。這片厚重的土地賦予了我對于農村、對于農業、對于農民深厚的情感。   和千千萬萬具有農業情懷的人一樣,我們也在用雙腳丈量著這片遼闊而厚重的土地。從9年前開始,我和團隊開始深入市、縣、鄉、鎮、村進行調研,與國內外相關商會、協會、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機構,與三農發展研究領域科研院校,與幾大商業銀行及涉農企業,等各個層面進行了對接和探討。一次次召開論證會,一次次思想的交鋒,一條探尋著農業走出困境的“一攬子方案”漸漸清晰、形成——實施企業下鄉工程,建設“三農”優化示范區、就地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新思路,以“三三制”破解三農問題……我們有責任,用我們的雙手、用我們的雙腳、用我們的汗水,為中國現代農業錦上添花。9年的時間,早已經過了最初的沖動和激情,替代的是理智和冷靜。   世間萬物,草木皆有情。在調研的一些日子里,生命中總會有一些類似令自己心顫的感動。一些原國家部委的老同志不顧年邁的身體與我們同往,走在農村泥濘難行的土路上。至今我還記得,黑龍江的一個市委書記說:“這個模式適合這里,我們可以先試先行,為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探路。”至今我還記得,山東的一個縣委書記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找到一條為百姓謀福祉的路子。”至今我還記得,湖北一位市委書記在匯報給省委的時候說:“先干起來,錯了可以改。但是機會失去了,就再也不會來了!”……“先干起來”是許多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呼聲和迫切愿望。   9年的時間,多次往返于都市與鄉村之間,我目睹城鄉之間巨大差距,自己內心常常難以平靜。許多老領導、專家學者、各界有識之士,無不憂慮地表示,快速改善農業的弱勢現狀,不讓農業問題在我們這一代手里久拖不決,以至最后積重難返。大家也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想法:三十年的改革開改,一大部分人先富起來了,民間有大量閑置資本,能不能讓這些資本活起來?無數企業要發展,與其在城市經濟競爭中分搶那可憐的一杯羹,可不可以把目光轉向廣大的農村?當企業家們尋找新的發展點的時候,回頭看看,希望正在田野深處!   畢竟,“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如何把飯碗牢牢攥在自己的手中,農業現代化不能拖后腿;建設現代化國家,農業現代化不能缺位;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農業現代化更不能掉隊。” 讓行動照亮農業大夢未來,更亟待創新頂層設計     有一個關于農業的夢想,讓行動照亮未來。   有夢想,路就不會遠。這是一個關于探索三農優化實驗區、就地新型城鎮化的“三農改變中國”夢。   把夢筑“三三制”上,是要破解農民、企業、政府之間在土地上錯綜復雜的矛盾,使“耕地經營規模化,居住用地城鎮化,工商用地市場化”。把夢依托在土地優化方案上,以農民自愿為基礎,是要以鄉鎮為基本單位,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優化為主線,以政府引導為依托,以法律規范為保障,最終是要達到農民富裕為首要目標的落腳點的。   這個夢是不是異想天開?是不是不切合實際?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我們而言,做這個探索,就是要著眼于把確保農民利益同“三三制”優化土地經營模式結合起來,圍繞“土地怎么流轉、誰來種地、地怎么種、小城鎮怎么建、產城怎么融合發展、怎么能讓農民愿意進城?”六個方面,努力破解“土地和農民的關系,農民和企業的關系,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關系”等一系列關鍵性問題,讓農民樂“生”,市民樂“活”,企業樂“商”,政府樂“政”。   零八年金融危機后,中國外需開始乏力。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是紛紛轉向。對于很多民營企業來說,中國農村區域約有的2.38億個家庭單位是一個極具潛力的龐大消費市場。同時,通過“三三制”模式可以有效解決當前城市工業用地和建設用地緊張的局面。   在當前新常態“三期疊加”期,經過30多年市場磨礪的一大批企業,早已筋骨有力,具有了“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系統化、產業化、信息化、科技化、生態化、創意化、品牌化、國際化、資源配置高效化”的能力,這些優勢將有利于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升級,保障農業生態安全以應對農業國際化的激烈競爭。   企業下鄉可以培訓當地農民,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產業工人。同時,企業下鄉建設美麗新農村,可以為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農民工新生代和農村大學生因為戶籍、工作等原因在城市無立足而返回故鄉創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現自身的價值。進而為農村帶來二三產業的蓬勃發展,促進45歲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老人“老有所為”,進一步帶動社會服務化的蓬勃發展,既促進了新農村的安定,又催生了內部活力,更有效拉動了國家GDP的增長。按照土地“三三制”的制度設想,每個鄉鎮都能有新退出的宅基地、復墾的荒地,那么,全國的新增工業用地和商業用地增加數量將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不但能夠有效解決現在城市工業用地和房地產商業用地緊張的局面,還能夠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做出巨大貢獻。 期待改革在農村結果,更需中央一個藍圖抓到底   僅僅有夢想,就會不知路在何方。   近年來,資本下鄉、上山熱潮紛涌。為農業發展帶去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但也發生了一些侵害農民利益的圈地行為。辯證地看,不發展,很多問題都不會出現;而發展起來之后問題會更多,但必須要在發展中解決。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三化統籌四化同步”的過程中,國家怎么打開發展力的“閘門”,怎么設計制度約束力這個“硬杠杠”很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說,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世情國情不斷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但要讓戰略決策真正“落地生根”,依靠的不僅僅是只有夢想的人,而是既有夢想又有責任擔當的人。當然,這里所說的“人”,是個寬泛的概念,既包括各級黨委、政府的“一把手”,又包括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更包括“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廣大農民兄弟。總之,包括所有愿為、能為、樂為這個夢想去探索努力和付諸實踐的人。畢竟,要達到新一屆中央政府提出的農業“強、富、美”不僅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在中央提出“大膽探索、試點先行、找出規律、凝聚共識”的改革精神指引下戮力而為,更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主動有為”。   在發展農業的道路上,我們不僅僅要有夢想的動機,更要有尋夢的決心、追夢的信念、舉夢的力量、圓夢的能力。“三農”與新型城鎮化這個命題,是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張“考卷”,也是中國發展繞不過去的一個“坎兒”。值得欣慰的是,通過努力,我們已與全國八個縣區的地方政府達成了共識,力求先行先試,探索“三農”和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的科學模式和機制。   關于“三農”,問題已經很清楚了,關鍵是要有好的對策和措施。那么,這個對策和措施,最終還要靠中央層面來出臺。因為農業問題絕不僅僅是哪一兩個政府部門的事,也不是哪一兩個領域的事,而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過去那種單一的慣性思路和“單打一”的辦法,是遠遠不能解決問題的。   在“中國夢”這樣一個大夢想面前,這個“實驗區”的作用也許是微小的,但是美國西海岸的一只蝴蝶翩飛的翅膀,有可能引發大西洋的海嘯,誰又能說某一個微系統不會成為大場景的一部分,引發新一輪發展浪潮?   或許,只要中央能下決心選擇一兩個省的一兩個縣或鎮,給一些可以先行先試的政策,完全運用市場化的模式和手段去運作,甚至不需要政府部門的干預,以市場為主導的社會力量可能會建好響當當的樣板工程。   萬事開頭難,知難就不難。企業下鄉也好,三三制也罷,這是一個具有復雜性、綜合性、長期性的系統工程,這個思路與模式好不好,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檢驗和完善。   有一份特別的期待,愿深化改革的利劍早日破解三農頑疾……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四川省家具制造業協會《章程》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蜀ICP備15000608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宫市| 株洲县| 防城港市| 苍溪县| 边坝县| 化州市| 遵义市| 合水县| 柘城县| 成武县| 西丰县| 岢岚县| 得荣县| 晋宁县| 明水县| 忻州市| 天镇县| 大渡口区| 故城县| 张家港市| 栾川县| 乡城县| 长垣县| 福泉市| 逊克县| 化隆| 玉屏| 公主岭市| 长治市| 阳新县| 和顺县| 茂名市| 新晃| 兴宁市| 柯坪县| 安泽县| 剑阁县| 卓尼县| 叙永县| 苏尼特左旗| 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