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是“面子”,既然是面子,就是人人都會看到,因此講究色彩、質感,還要看牌子。內衣是“里子”,貼身穿戴且必須有,但不會見人就說有。
走在街上,風不風光看西服,舒不舒服看內衣。
家具業的“西裝”和“內衣”
把這個概念套用在家具業,“西服”便是看得到的門店、賣場、網站,甚至包括門臉設計、形象標示、導購人員等終端交易場所。“內衣”則是產品生產、原料采購、設計研發、物流運輸等消費者看不見的供應鏈系統。
其實,到消費者手里的產品好不好,往往是“內衣”決定的。
問題來了,“內衣”雖然每家企業都有,但由于穿在里邊,消費者不可能看見或摸到。
為何穿“破西服”也能做大生意?
曾經有不少消費者認為“西服”越高檔,“內衣”一定就越高級。舉一個反例,宜家家居的“西服”最多只能算中等:天花板從來不吊頂,儲存貨物的貨架直接展示。但其益于“內衣”即供應鏈的優勢,不斷提供優質高性價比的好產品,消費者依然趨之若鶩。國際上,重“里子”的企業,較為著名的還有美國市場的阿什利家居,國內兼有實體門店的美樂樂家居網也可算作其中一例。
比起宜家“中裝”,美樂樂的店面就只能算作“簡裝”了,不但如此,地理位置往往也選擇很偏僻的地域。據說,消費者往往是根據手機地圖才能尋找到店面的。
即便如此,美樂樂每年依然可以賣出幾十個億的家具。
消費者心中有桿秤
消費者很精明。
有調查顯示,他們在購買家居品是首先考慮的對象為“價格與功能”。
因為,一個家庭的收入短期內是一定的,買房又花去了大筆的積蓄,能夠用來添夠家具的錢必然有限。而買家具與買菜又有天壤之別,消費頻率15年一次。消費者必須精打細算,因而“貨比30家”并非奇談。
固然好的“西服”能吸引人,但“錢包”與“理性”讓消費者進行著自我約束,不斷從市場中尋找著更高性價比的產品。
僅靠“西裝”包裝出的概念再棒,對消費者來講,買得起才用得上。
舉個例子,各地中裝、簡裝、甚至“清水”的家具市場與門店大量存在,依然是消費者購買家具的主要場所。
縫制好“內衣”的2個路徑
話題又回轉到了“內衣”的層面。做好家具業“內衣”的維度很寬泛,比較新的一個思路是“銷售本土化,采購全球化”。
“銷售本土化”很容易理解,指的是任何企業都要提供與市場當地消費需求匹配的產品。如簡美風格家具,近年按照國內主流戶型進行改進的成果。
“采購全球化”意指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制造性價比洼地”進行采購。這樣做的著眼點是:
一是,尋求綜合成本最低:
近年來東南亞、東歐的家具制造均呈爆發增長的態勢,如阿什利等歐美家具企業,早在數年前便在越南等地建立了家具采購中心,國內的美樂樂家居網也同步跟進。當地人工為國內的1/3,土地1/10,并且產品環保標準高、產出規模大。據美樂樂方面透露,由于國內對東南亞貿易順差,返程時多為空船,低廉的運價又構成了其綜合成本優勢。
二是,釋放制造效率最高:
雖國內家具業各項成本攀升,但仍有企業通過不懈努力,試圖用高自動化設備及高效創新緩解這一矛盾。據了解,西部某板式企業通過大規模高自動化生產,人均產值已接近百萬;而山東寧津縣座椅產業與美樂樂的合作,則是創新分工的嘗試。
“西服”的藝術與“內衣”的極致
如果有朋友仍不理解營銷端的“西服”與供應鏈的“內衣”的意義,我們可以把這兩個概念換做“天花板”與“地板”:
“天花板”越高,或“地板”越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便越大。
再回過頭來看,做好一件“西服”是藝術,雖有難度,但是見效快、回報高,業界往往是一擁而上;
縫制好“內衣”則是臟活、苦活、累活,很少有人愿意深入探索持之以恒。
以今年家居市場的形勢來看:“西服的藝術”受到整體市場走弱的壓迫,而“內衣的極致”卻仍有很大的挖潛空間。
筆者在文中提到過的美樂樂家居網,說白點就是通過供應鏈深度整合,使產品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從而形成價格優勢。
其實,縫制“內衣”的新辦法又豈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