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皮革網訊 皮革雕塑藝術在中國史書中的記載鳳毛麟角,從事皮革雕塑藝術的難題也在這里,因創作經驗沒有傳承而空白,創作者必須自己找出創作途徑。12月20日,在南山區百旺創意工廠舉行了一場“百旺創意工廠首批入駐企業作品展”,其中陳踴皮雕藝術展以精致的立體皮革雕塑和衍生品皮畫等作品引起關注。
將皮革工藝提升為皮革藝術
1996年至今,陳踴致力將皮革工藝提升為皮革藝術,為此他默默奮斗了多年,漫長歲月,執著不懈。陳踴的立體皮革雕塑藝術,以真皮為主材料,發揮皮革所特有的彈張力和柔韌性,以木、麻、金屬等材料為輔,通過設計、剪裁、軟硬化造型、組合、染色、打磨和拋光等復雜工序純手工完成,實現了視覺豪放和粗獷的美感沖擊。陳踴說,他的立體皮革雕塑藝術,最大的技術難點和貢獻是,打破了傳統皮雕皮塑只能做小尺寸作品的局限,可以根據需要任意選擇作品大小,大的可達六七米之巨。
陳踴向記者說起他在皮革雕塑之路的不解之緣,陳踴是學油畫出身的,當初油畫市場充斥著大量廉價的行畫,他意識到這樣畫下去,幾乎看不到希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立體藝術裝飾的發展潛力。
“1993年起,我在一家畫廊為國外客戶制作幾件立體壁飾作品,沒想到做出的效果讓客戶非常滿意,之后國內的朋友看到也紛紛要求訂制。那些早期作品都是我根據客戶的要求制作的,無論從材料還是從技術上來說,都是很簡單的。當時,是一位臺灣商人讓我用皮革來制作,才接觸到皮革雕塑。”陳踴說。
從那以后,陳踴便開始大量地閱讀關于皮革工藝在世界發展的資料,并從日本購買了全套的皮雕工具,學習傳統皮雕、皮塑的制作工藝。陳踴說:“1996年,我在作品中嘗試用皮革材料進行創作。到了1999年,才全面進行大型立體皮革作品創作。”
在陳踴看來,傳統皮塑,首先是雕塑出成型的作品,然后將削薄的皮革浸泡軟化劑,再緊包裹在模具上,等皮革經過干燥處理,進行修理和組合后,再涂上硬化劑,最后就是取出成品。無論是皮雕,還是皮塑,都因材料技術所限,只能制作出小型作品。而立體皮革雕塑藝術則可以任意選擇主題、選擇作品大小來進行創作。
潛心創作近八年再度出山
陳踴創作的立體皮革雕塑作品真正出名是在第二屆文博會上,當時展出的圣騎士系列皮革雕塑就給市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因其作品體型巨大,還充分地利用了皮革的柔軟與木頭的堅硬結合,使作品形象栩栩如生。
陳踴的原創皮革雕塑曾獲得第二屆文博會的金獎和銀獎,但是從那以后就消失了。潛心創作近八年,現在才再度出山。他說,這些年一直在探索皮革雕塑的衍生品,怎么把這些藝術品衍生到市場,再結合原生態的木雕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作品。這幾年,陳踴除了引以為傲的圣騎士大型皮革雕塑外,還創作出了皮革雕塑藝術衍生品,并成立自己的三(丿)藝術家工作室,還以此整合這些年的作品打造圣騎士夢幻多維立體電影藝術體驗館。
陳踴說,在如今藝術與科學交集密切的前沿,藝術家應該有科學家的頭腦和工程師的設計能力。在陳踴看來,他非常關注新材料、新技術在作品中的應用,不斷地通過藝術創作來求新、求變。
商業與藝術相輔相成
藝術與市場之間似乎隔著一條橋梁,陳踴則認為,商業和藝術之間應該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發展關系。在潛心創作的八年中,他就已經與國內多家品牌的家具公司展開良好的合作。這幾年的實踐證明,陳踴的立體皮革雕塑作品不僅受到西方人的歡迎,還獲得國內家具商的青睞。
也許是因為看到市場上出現不少臨摹西方油畫的原因,陳踴經常堅持在作品中保留自己的個性痕跡,并強調作者的版權和署名權。他說:“在國外,意大利對傳統的手工藝企業都是大力扶持。我希望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創造,讓傳統精品工藝不僅在意大利和德國才有,在中國也會有更多的融入創新工藝和當代藝術于一體的精湛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