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涂料網訊:山城重慶,問路不講東南西北,只講上上下下。交錯層疊的道路、樓房也成為重慶的地域特色。《陶城報》記者走訪中發現,重慶整個建筑裝飾行業發展很快,但整體處于“虛胖”的狀況,相對于北上廣深來說,消費力跟上了,但是消費觀念和審美意識不同步,市場中也能發現問題。家裝市場就像重慶的道路一般,一拐彎,一下坡,便會出現擁擠甚至混亂難以控制。市場中從泥工、設計師、家裝公司到材料商,分工中會有哪些亂象,各方該怎樣合作共處,做到拒絕“行業潛規則”,如何提升設計師專業水平,如何讓材料商更貼近設計師,也成為家裝愈發炙熱的問題。
重慶家裝行業“虛胖” 行業缺失“風向標”
家裝“虛胖”,泥工是上帝?
包工頭、工人帶上裝修裝備似乎就能組建“裝修游擊隊”,“裝修游擊隊”大都是“五無人員”,無營業執照、無資質等級證書、無辦公地點、無施工力量、無資金保障等,西璟軟裝總經理石偉口中的“裝修游擊隊”,似乎暗示著重慶某些家裝公司的投機取巧。石偉告訴記者,目前重慶還存在一部分無規范、破壞市場的家裝公司,號稱整裝只需要13萬的低價格而活躍在低端市場中。據了解,這類家裝公司采取一條龍整包模式,包括設計、裝修、配套等,但是在正規公司看來,他們確實是擾亂市場的“禍害”。十多年來,中國裝修市場在逐步成熟,從“魯班式裝修”的游擊隊模式,到小型裝飾公司的遍地開花,再到品牌裝飾公司的出現,裝飾公司一直在不斷地探尋新的模式。但是如今的“裝修游擊隊”還是存在的。
石偉告訴記者,水泥工是以后行業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很多家裝公司面臨人工費高的難題。石偉很無奈說“以前是泥工求我們做事,現在是我們求泥工做事。”石偉以前自己開了家裝公司,他發現跟泥工很難講清楚道理,泥工一進公司自己就先開起了條件。高級泥工現在月薪有一萬左右,石偉分析了為什么泥工價格高,首先,究竟會有多少人會去當泥工,“重慶有個笑話是這么說的,你一說你是搞裝修的,人家就會說你是‘提灰桶’的,所以沒有人會去學真正的鋪貼、裝修技術,導致泥工越來越少”。第二,因為泥工價格變高,很多人學了兩三天就上手,技術不過關,也引發了很多問題。總之,泥工也是市場化了,所以更需要在這個時候來規范它。
“因為泥工師傅的工價太高,我們不用瓷磚用木地板。”石偉這句話很經典,一語道破市場的弊端,消費者買了磚還得請泥工,買了木地板能包鋪貼,自然材料就產生了一點點的碰撞,但這只是一句玩笑話,也只是針對一小部分來說,市場中設計師起的作用還是很大的,所以這個問題也不會減少瓷磚的用量。重要的是,泥工的技能培訓,泥工的造價統一,是不是也應該有統一管理和規范。
設計師“過剩”,專業性缺失
據了解,重慶,一個主城人口800萬的城市,設計師的數量大概要以萬來計算。重慶景漢裝設計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銀鋒是這么分析的,房地產泡沫經濟下,自07年以來房地產迅速發展,在這種市場經濟情況下,很多人覺得建筑設計很賺錢,包括很多家長也會這么鼓勵孩子學建筑設計專業,也有一些本來不是建筑學專業的學生畢業了也從事設計行業。周銀鋒介紹到,舉個例子,重慶從2006年到現在新增的設計師至少有2/3,設計行業這一塊迅速涌現出很多設計師,但是這些設計師中真真正正的設計師沒幾個。為什么說現在很多建筑設計師做得很糟,說實話他自己都說不出風格的來源和理念。周銀鋒說:“比如說到ArtDeco風格,很多設計師在做,但是你真正問他說什么是ArtDeco,他真的答不出來。歐式里面的柱子比例要求很精準才能設計到位的,但是現在有些建筑里面的柱子很丑,模仿也仿不像,柱子一般比例是1:6到1:10之間,直徑和高度等都需要很專業地去學習。很多設計師專業基礎不扎實,本身不了解這個東西,做出來的東西也不會像。”
周銀鋒談到設計的專業性,是整個中國設計的通病,他也一直在分析這個問題。周銀鋒有個朋友在四川做了一個四星級酒店的設計,被要求幫忙后續完善施工圖,可是他一看圖紙,卻嚇出了冷汗。原因是這樣的,圖紙中把一個樓板上面開了5、6米深的井,說是為了上下下水道管子通暢,也為了衛生間能夠通風。而在建筑設計師周銀鋒看來,房子這樣改造的話,遇到地震或者旁邊工程放炮等狀況時,肯定會出現問題,在中間開了幾道口,承重就不夠了。那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問題?這是一個專業設計師應該犯的錯誤嗎?周銀鋒分析說:第一,室內設計師只做室內設計,沒有去考慮結構上的問題;第二,做結構建筑的設計師也沒有去考慮室內設計的問題,才導致了現在很多設計的不合理。
周銀鋒說:“很多建筑設計院都說‘我就是做結構的’,把建筑、室內、裝飾分得很開,所以說我自己在做設計的時候也要回到建筑上面,我現在做的酒店,從建筑、規劃、設計,到室內設計都要考慮。”現在的高校,似乎還是把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分開,但不管是做建筑也好,做室內也好,要做精做細的話,這兩者也脫不了關系。
設計師選材難,材料市場無“風向”
中鐵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楊詠認為,這幾年重慶整個建筑裝飾行業發展很快,但整體處于“虛胖”的狀況,相對于北上廣深來說,消費力跟上了,但是消費觀念和審美意識不同步。楊詠做過多個市場調查發現,目前在家裝市場中消費者更喜歡材料偏“富貴”一點。“如果把瓷磚分為:富貴、高雅、簡潔、時尚四種類型的話,‘富貴’這一類的比例可能會占到45%,‘高雅’比例可能只占10%。”因此對于設計師來說,以客人需求為主,選材方面會更加“市場化”
周錦鋒說了一句“我們是搞藝術的,卻也是被藝術搞的”。很形象地表現了設計師和材料之間的糾結。周錦鋒介紹說,他在選擇材料的時候,首先是看色彩,材料跟整體設計風格色彩是否搭配,其次才是材質的好壞。潔具會更多地考慮品牌,因為有的品牌確實質量相差很多,而瓷磚主要是色彩、款式、材料很重要,有的非品牌型瓷磚只要符合需求,也會為設計加分。但是在設計中周錦鋒發現,很多時候即使把整個重慶建材市場跑完了也沒有找到想要的材料,實在沒辦法的時候,會考慮瓷磚是不是能加工(比如多切兩刀),通過這些方式來盡量達到自己的設計要求。前年周錦鋒去了廣州建博會,收獲也很多,他發現其實很多材料可以定制加工。
據了解,現在設計師定制的產品多是家具和燈飾,雖然瓷磚可以實現定制設計,但達不到廠家要求的數量,廠家不一定愿意生產。周錦鋒說:“在重慶找不到材料,走出去可能就找到了。”可見,市場信息也是相對閉塞的。周錦鋒也告訴記者,“材料商在進貨的時候,只關心產品賣不賣得出去,本身對設計不了解,也不清楚哪些產品會被設計師需要,導致市場上的材料不齊全。而實際上,材料商認為不暢銷的產品,一樣會有設計師喜歡,設計師也有渠道消化這些產品。”
楊詠也指出,“目前整個裝飾行業幾乎沒有統一的流行風向標,不僅在重慶,在全國也如此。”而這對設計師準確抓住市場需求來說是一個挑戰。“如時裝界的巴黎、米蘭時裝周預示著新一年的流行趨勢一樣,裝飾行業每年也應該有一股風,它是每年設計師設計路線的指示標,也能讓設計師可以跟更高層次的設計有交流。”而這“一股風”跟陶瓷行業的產品研發趨勢也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