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涂料網訊:眾所周知,新裝修的房屋很容易出現甲醛超標的情況,而甲醛是家居生活中對居住者健康產生最大威脅的頭號殺手,很多業主都聞“醛”色變,想方設法地清除或降低自家室內的甲醛含量,要想有效降低房屋的甲醛含量,保持健康生活,首先我們就要全面認識一下甲醛。
甲醛(HCHO)是一種無色、有強烈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對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易溶于水和乙醇。甲醛在常溫下是氣態,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現,水溶液的濃度最高可達55%,通常是40%,稱做甲醛水,俗稱福爾馬林(formalin),是有刺激氣味的無色液體。
家居空氣中的甲醛主要來源是室內的裝修材料、家具、吸煙、燃料燃燒和烹飪等。此外,不少日常家居消費品也可能會釋放甲醛。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防腐劑品種,甲醛因其高效的殺菌效果有著廣泛的應用。此外甲醛可以增強衣物的抗皺性能、防水防火性能;可以讓紙巾、一次性杯盤和硬塑料碟盤等產品更具韌性,吸水性也更強。在生活中用到甲醛的消費品包括牛奶盒、香水、洗發水、唇膏、牙膏、香料、空氣清新劑、溶劑、殺菌劑等。
甲醛為第一類致癌物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于2004年將甲醛上升為第一類致癌物質。專家組認為,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甲醛可引起人類的鼻咽癌、鼻腔癌和鼻竇癌,并有證據證明甲醛可引發白血病。
如果空氣中含有甲醛,人體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以下是不同濃度下人體會出現的癥狀:當濃度達到0.06~0.07mg/m3時,兒童和敏感性人群就會發生輕微氣喘;當濃度達到0.1mg/m3時,人們會聞到異味并伴有不適感;當濃度達到0.5mg/m3時,就會出現明顯的眼部及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癥狀。主要表現為眼結膜充血、紅腫,呼吸困難,呼吸聲粗重,喉嚨沙啞、講話或干澀暗啞或濕膩;當濃度達到0.6mg/m3時,可引起咽喉不適或疼痛。濃度更高時,引起惡心嘔吐,咳嗽胸悶,氣喘甚至肺水腫;當濃度達到30mg/m3時,肺部及喉部情況出現惡化,出現肺水腫與四度喉水腫的病癥,血氣分析亦隨之嚴重,為重度低氧血癥,會立即致人死亡。
甲醛有刺激性氣味,低濃度即可察覺,人對甲醛的嗅覺閾通常是0.06~0.07mg/m3。但由于體質不同存在較大的個體性差異,有人的嗅覺閾可達2.66mg/m3。甲醛所引發的癥狀可能與普通感冒、流感或其他室內空氣污染物所引發的癥狀類似。如果大家出現類似癥狀,建議考慮看是否是因為居住環境內甲醛超標所致。
特別要注意的是,兒童是室內污染,尤其是甲醛超標污染的最大受害者。因為甲醛的分子量比空氣平均量大,因此甲醛主要聚集在地面上1米內的空間范圍內,而這正好是兒童的主要呼吸帶。此外,在安靜時,兒童的空氣吸入量是成人的兩倍,因此兒童對甲醛的吸入比成人多得多。而且,兒童的身體功能發展尚未成熟,抵抗力較低,因此最容易成為甲醛的傷害對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居室空氣中甲醛的衛生標準》規定,居室空氣中甲醛的最高容許濃度為0.08mg/m3。
家居甲醛最大來源為人造板材
用于室內裝修的膠合板、細木工板、中密度纖維板、刨花板和飾面板等人造板材,以及用人造板材生產的強化地板,因為使用的膠粘劑是以甲醛為主要成分的酚醛樹脂和脲醛樹脂,這類膠粘劑中常含有未參加反應的殘留甲醛和膠粘劑熱固化時分解釋放出的甲醛。這些游離甲醛釋放過程很長,長達數十年,所以在板材貯存和使用中會繼續釋放甲醛。因此選擇人造板材時需要選擇符合國家環保標準的,特別是房間的地面材料,最好不要大面積使用同一種材料。要合理計算室內空間的甲醛承載量和裝修材料的使用量。
在裝修中常常需要用到大量的膠粘劑,而如果使用的是白乳膠、801建筑膠水等水基型膠粘劑,往往容易造成室內甲醛超標。特別是107及801建筑膠水,用于批墻的膩子之中,面積廣、用量大,是室內甲醛的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來源。因此盡量減少膠粘劑的使用,如果非要用到,就一定要選擇知名品牌的產品,避免貪便宜選擇低劣的產品。
目前廣泛使用的乳膠漆中含有防霉防腐劑,因此也含有少量的甲醛。部分類型的壁紙也不同程度地含有甲醛,其粘貼時所用的膠粘劑也會釋放出甲醛。此外一些地毯和地毯襯墊生產中都使用了含有甲醛的膠粘劑,也會釋放出甲醛。因此選購油漆涂料時,需要注重產品的甲醛含量。由于涂料市場比較混亂,業主在選購的時候,需要非常謹慎。選購壁紙和涂料的時候,同樣需要注重甲醛含量這一點。
市面上的家具有實木、板式之分。相對而言,實木要比板式環保一些,有時我們會發現新買的家具散發出很嗆人的氣味,這很可能就是甲醛超標的緣故。因此選購家具,尤其是兒童家具時,需要特別注意查看產品的質量檢測證書,看產品的甲醛含量是否合格。此外新買的家具不要急于放進居室,有條件最好放在空房間里,過一段時間再用。
很多業主會有疑問,家里裝修時,自己買的建材是環保產品,裝修公司買的材料同樣標著環保合格。但裝修結束后,找專業機構對室內環境質量進行檢測后卻發現,空氣中的甲醛確超標了。這種情況,一般是由于材料的使用量過多,產生了裝飾材料污染疊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