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山東郭樹清省長簽發了《山東省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2015-2020年)》(魯政辦發〔2015〕13號),旨在通過6-7年的持續努力,推動發展理念、定位、動力和途徑的根本轉變,加快構建自主創新強、質量效益好、發展潛力大的先進工業體系,實現山東工業由大到強的戰略提升。根據行動計劃,山東工業增長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爭取以不超過30%的新增土地、40%的新增能耗和50%的新增物耗,實現工業增加值4萬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5萬億元、年人均工資收入9萬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據山東省經信委主任錢煥濤介紹,從去年開始,省委、省政府就產業轉型升級作出了一系列的部署,要求工業方面出臺1+22指導文件,即進行頂層設計,制定1個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同時“敲開核桃、一行業一對策”,細化形成22個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姜異康書記非常重視這項工作,在文件研究制定過程中,多次作出指示,提出了“底數要清、情況要明、定位要準、作用要大”的要求,強調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要有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對產業轉型升級能真正起到推動作用。
據悉,2014年,山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3萬億元、利稅1.43萬億元、利潤876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8%、5.6%和4.6%。工業利潤占全國的比重達到13.54%。不過,山東省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工業經濟增長正在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變,今年1-2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個百分點。另外,產業層次偏低。初級產品多、產業鏈條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較少;對資源依賴性較強,基礎原材料、能源和高耗能產業占比偏高。創新支撐能力不足。工業增長主要依賴產能擴大,企業盈利仍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低價能源和資源、較少的環境成本補償等途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機制尚未形成主流。
“543”框架
《行動計劃》緊扣新常態下“雙中高、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階段特征,研究提出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543”框架,即5項推進原則、4大奮斗目標、3條實施路徑。
其中,四大奮斗目標:在目標設置上,堅持規模和質量相統籌,工業和社會相統一,分2017和2020年兩個階段,提出四大奮斗目標。一是總量繼續領先。到2020年,爭取以不超過30%的新增土地、40%的新增能耗和50%的新增物耗,實現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工業保持中高速增長,繼續位居全國前列,成為中國工業經濟重要增長極。二是結構明顯優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以新興產業為先導、以高端裝備產業為支撐,以原材料深加工產業為保障,以現代消費產業為亮點,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的現代工業體系。三是質效持續提升。工業在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工業化與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實現齊頭并進、良性互動、融合發展。四是生態加快改善。到2017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到0.91噸標煤,工業煙(粉)塵排放總量比2013年下降25%,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2013年下降15%;到2020年,這三項指標分別達到0.80噸標煤、40%和20%。
三條實施路徑:一是壯大做強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端裝備制造、現代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以攻克關鍵技術、提高核心競爭力、膨脹產業規模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山東省工業增長新引擎。提出這些產業,主要是考慮其已經初具規模,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產業發展潛力大、帶動影響廣。比如,高端裝備、新材料幾乎涉及絕大部分工業行業,是工業的核心和基礎產業;現代醫藥行業是高新技術的匯聚點和突破點,并且與民生需求緊密相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貫穿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主線,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倍增力量。二是改造提升一批傳統優勢產業。對造紙、食品、紡織、服裝、家電、家具、汽車、工程機械、船舶、農機等基礎扎實的傳統優勢行業,以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主攻方向,進一步鞏固擴大競爭優勢。對這些產業,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瓶頸,提出有針對性地路徑任務。三是整合退出一批低效落后產能。在建筑陶瓷、水泥、玻璃、有色金屬、鋼鐵、輪胎、石化、煤化工等產業中,存在一批資源消耗較高、效益偏低、甚至落后的產能。對這些產業,則主要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主攻方向,綜合運用經濟、技術和法律手段,削減總量,優化存量,提高產能利用率,同時為先進產能騰出發展空間。
五個關鍵措施:一是抓創新驅動。重點提出鼓勵大型行業檢測、認證等中心逐步向第三方機構發展,扶持發展行業性和區域性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二是抓兩化融合。重點是突破核心技術,構建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應用創新平臺,支持發展“好品山東”等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信息技術交流基礎平臺等。三是抓節能減排。嚴格執行能耗、環保等準入標準,提高差別電價加價標準,實行懲罰性電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提高排污費用標準,形成低效落后產能退出的倒逼機制。四是抓項目載體。提出實施“五個一百”工程,每年實施500個左右具有基礎性、關鍵性、導向性的重大項目,加快培育一批新興產業,改造提升一批傳統產業,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轉移淘汰一批低效產能,兼并重組一批關聯企業。五是抓模式創新。重點發展研發設計、商務服務、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廣制造施工設備、運輸工具、生產線等融資租賃,創新抵押質押、發行債券等金融服務。鼓勵有實力企業開展境外重要能源資源的開發與合作,開展成套工程項目承包、跨國并購等活動,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配置和價值鏈整合。
主攻先進裝備制造業
裝備制造業在山東省工業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在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目標設置上,山東對裝備制造業是如何考量的?
錢煥濤表示,裝備制造業是山東省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既是傳統優勢產業,也蘊含了戰略新興力量。目前,裝備制造業營業收入占全省工業的比重達到了27%,我們希望,這一指標到2017年能夠超過28%,到2020年能夠達到30%。把裝備制造業列入為數不多的目標體系中,不僅是因為其現有的總量規模較大,更為重要的是,裝備制造業是工業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建立起強大的裝備制造業,是提高工業綜合勢力,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根本保證。一個地區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水平如何,裝備制造業就是一個主要標志。
錢煥濤告訴記者,比較巧合的是,去年山東啟動制定這個行動計劃時,工信部也正在著手開展《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這個綱要的主攻方向,就是要發展智能制造;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大力支持對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休戚相關的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與船舶、汽車等戰略必爭產業優先發展;選擇與國際先進水平已較為接近的航天裝備、通信網絡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優勢產業進行重點突破。因此,在編制山東省這個行動計劃時,山東多次向工信部的領導和專家進行學習探討,在進行全面研究謀劃的同時,也重點對裝備制造業的目標和方向進行了科學設置和引導,既在培植發展新興產業中體現高端裝備制造,也在改造提升傳統領域中包含汽車、工程機械、船舶、農機等優勢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