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提出的工業4.0體系值得我們老老實實學習,特別是其人才培養計劃和系統,但是我們自己也要動腦子,要有我們自己的一套體系。”中科院自動化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飛躍早在15年前就在順德實驗其基于今天的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概念的智能空間理念,打造智能家電、家居系統和智能交通的產業夢想。
當德國政府拋出工業4.0的概念,在智能工廠、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成為未來關鍵詞的當下,他認為擁有眾多中小企業的佛山在“智造時代”大有可為。
關于工業4.0
實質內涵是開放的制造環境
“工業4.0的實質就是一個開放的制造環境,讓各種各樣的數據大家互知,從原材料到成品,再到服務,都拿數據說話。”王飛躍認為,真正的工業4.0是以數據融合與公開為前提的。他說,4.0時代的機器必須帶有傳感和交流功能,數據可以整合和交互使用,可以合理地進行資源整合,甚至將服務和硬件設備合二為一。
陶瓷衛浴等制造產業在智造時代大有可為
“至于現在常說的‘4.0時代的機器是會思考’ 的這種說法,取決于你是否在傳感和交流功能之外,再給機器加上計算集成功能,當然也可通過云的方式進行數據計算與解析。”在王飛躍看來,絕大多數的中國企業的機器設備還只僅用于生產制造,并不具備傳感和數據記錄傳輸功能,自然也無法實現各種數據分析和應用,更談不上開放,當然更無法進行水平的價值鏈和垂直的生產鏈整合。“當然,這個數據開放是有條件的開放,開放到什么范圍,現在各方關于工業4.0的說法也都沒有明確。德國人自己也無法說清。”
王飛躍認為,德國提出的工業4.0概念在技術上而言并沒有任何新意,在概念和實踐上,無論是智能化還是大數據,許多國家包括中國也早已有之。但德國將這些對未來工業生產具有革命性影響的技術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概念體系并提出了具體目標以及達成這個目標的途徑。
此外,他認為工業4.0是對未來的一種預判。“通讀德國政府發布的《高技術戰略2020》里面關于工業4.0的內容,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們為此提出來的繼續教育支持體系,強調勞動力再教育,讓人們具備4.0意識和知識,而且強調這是一個長遠的目標戰略。”王飛躍表示,目前國內有些媒體把德國描繪得已經進入工業4.0時代似的,而我們仿佛明年就進入4.0時代,“這不蒙人嗎?工業4.0只是未來的智能制造的愿景之一,是德國希望樹立的戰略品牌,有著很深的德國烙印。”
迎“智造時代”
解放腦力是前提
“我們不能從他人高技術產品的消費者再進一步淪落為其理念和體系的消費者。”王飛躍在認同德國工業4.0理念的戰略前瞻性的同時,認為中國應該理智對待。“從德國利益出發,提出工業4.0是極其正確的,但是我們要有自己的‘4.0’體系。”
王飛躍表示,中國最大的優勢依然是人,雖然如今勞動力成本高,但是科研人員成本相對而言比較低。“中國一個工程技術人員成本約3萬美元,國外是30萬美元,這里有10倍的空間。以前是廉價勞力,現在是廉價腦力。”王飛躍認為,不管是工業4.0還是工業5.0,下一個“智造時代”必須充分發揮廉價腦力的優勢,而解放腦力比解放勞動力帶來的效益將更加巨大,對于推動制造業實現智能化、邁向“智造時代”是一個必須的前提。“所以我們提倡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鼓勵大家創新,從小培養人們的創新意識,形成一種崇尚創造創新而不是迷信權威的氛圍。”
此外,在工業4.0或“智造時代”的認識上,有些意識也需要作出改變。“要拋棄大一統的觀念。不要覺得你非得弄個谷歌、阿里巴巴那樣的企業才叫成功,在美國,大公司解決的就業不到10%,而且微小企業的創造力同樣驚人。營造一個能讓眾多微小企業良性發展的環境和機制,是智能制造的基礎和必然,而且這中間自然會產生大公司。”王飛躍認為,在數據互知、交換的前提下,成千上萬的微小企業才是活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