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造北方陶瓷產業集群
2016年,法庫縣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機遇,以品牌建設為主線,狠抓陶瓷產業結構調整、產品出口、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實現了陶瓷產業穩步發展。截至目前,入駐蘇泊爾衛浴、科達燃氣、金地陽陶瓷、五洲震耀陶瓷等多家龍頭企業在內的企業248家,形成了建筑陶瓷、工業陶瓷、日用陶瓷、衛生潔具、藝術陶瓷等12大類近千個品種的現代陶瓷生產體系。成為享譽國內外的陶瓷產業集群,是東北地區最大、輻射東北亞的領軍型陶瓷生產、研發、銷售基地。2016年,園區預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0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0億元;招商引資完成1億元;出口總額完成6000萬美元。
二、開拓國際市場
2016年,面對環保從嚴、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同時相較去年園區企業庫存量有一定的提升,庫存壓力較大。年初以來,縣委縣政府聯系沈陽鐵路局、中海集團、中國外運集團等相關物流企業,經調研、測算,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成功開通“大青—大連”海鐵聯運法庫陶瓷專列,在開通海鐵聯運后,法庫陶瓷出口產品的陸運成本降低50%,海運成本降低30%,綜合成本降低35%,法庫陶瓷出口多年的物流瓶頸得以解決,有力提升了法庫陶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5月24日,在法庫第十二屆陶博會召開期間,法庫縣政府、法庫經濟開發區、中國外運集團迪拜分公司、中國建材集團迪拜分公司正式簽署四方共建“迪拜海外倉”戰略協議,并確定將中東、非洲地區作為陶瓷出口主攻方向,預計到年末,企業將發往“迪拜海外倉”貨柜超過2000個,銷售范圍覆蓋阿聯酋、阿曼、巴林、卡塔爾、沙特、埃塞、尼日利亞等10個國家。
三、品牌建設不斷推進
法庫縣以“全國創意陶瓷知名品牌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實施“品牌化、國際化、瓷文化”發展戰略。目前,法庫陶瓷產業已擁有10個省、市名牌產品,21個環渤海地區知名品牌,34個沈陽十大綠色陶瓷品牌;擁有1個全國馳名商標,8個省、市著名商標;連續四年在國家產品質量抽檢中,合格率均達到了100%。目前,法庫已成功舉辦了13屆“沈陽法庫國際陶瓷博覽交易會”。通過陶博會平臺,來法庫參觀考察的國內客商突破15萬人次,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南看佛山、北看法庫”,促進了法庫縣陶瓷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健康發展,“中國瓷谷”的品牌享譽海內外。
四、環保改造初見成效
積極推進煤炭清潔能源的應用進程,截至目前,園區內金銘佳陶瓷、大唐陶瓷、泰一陶瓷、新東方陶瓷等4家企業已經使用了科達公司的清潔煤制氣;21家陶瓷企業部分使用天然氣。完成園區企業窯爐尾氣、噴霧干燥塔尾氣除塵、脫硫設備的升級改造,料場達到全覆蓋。2016年初,法庫縣對園區企業實施環保、安全雙驗收措施,有效避免了開工生產期間的安全隱患。
五、打造科技創新平臺
2008年,法庫陶瓷依托遼寧省輕工科學研究院建立了遼寧法庫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到目前為止,投入資金1.4億元,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其中試驗平臺1.2萬平方米,創意和孵化車間3.3萬平方米,形成了小試、中試、工程化、企業孵化完整的陶瓷產業科技體系,硬件設施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目前,為企業提供研發實驗和分析測試服務1萬余批次;開展研發項目30余項,申請發明專利100余項;規劃建設了中國瓷谷新材料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企業12家,畢業企業2家;成立了遼寧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015年,法庫與陶瓷分會達成了將法庫陶瓷產業集群打造成為中國陶瓷產業技術轉移示范區協議,共同建設中國瓷谷技術轉移平臺,具備了向法庫陶瓷產業轉移技術成果的良好條件。目前,景德鎮陶瓷大學的“高效坯體增強劑”和“低溫燒成技術”、中國地質大學的“高效無輻射陶瓷釉用乳濁劑”技術等已經在園區示范推廣,提升了法庫陶瓷品質。今年11月,“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2016學術年會”在法庫召開,來自國內外數十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和全國8大陶瓷主產區的企業代表近500人應邀出席會議,圍繞陶瓷產業升級、產品創新、品牌建設等開展了學術交流,促進了法庫陶瓷產業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