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業內人士稱,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的連番出臺,表明國家對人工智能產業的前景高度看好。到2018年,我國人工智能將初步夯實基礎資源與創新平臺,基本建立人工智能產業體系、創新服務體系、標準化體系,使我國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產業發展與國際同步,應用及系統級技術做到局部領先。與人工智能融合緊密大數據、智能制造業將迎來絕佳發展機遇。
人工智能再掀投資熱潮
最近一段時間,我國人工智能領域風起云涌、熱點不斷。7月28日,四川長虹推出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電視;8月9日,阿里云宣布推出人工智能ET。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科技巨頭以及長虹、美的、格力等家電企業紛紛發力人工智能。其中,美的成功收獲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長虹與全球工業機器人巨頭ABB達成全面戰略合作。
當前,人工智能投資熱潮已席卷全球。來自風投市場研究公司CBInsights的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專注于人工智能的創業公司共獲得了超過140筆投資,共有超過200家專注于人工智能的公司完成了近15億美元的融資。統計顯示,此類公司完成的股權融資數量從2011年時的約70筆,上升至2015年的近400筆,而2016年預計還將創下新紀錄。
人工智能不僅受到風投公司、科技巨頭、制造企業等的極大關注,各國政府也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中美國政府主要通過公共投資的方式牽引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2013財年美國政府將22億美元的國家預算投入到了先進制造業,投入方向之一便是“國家機器人計劃”。歐盟委員會也在2013年初宣布,石墨烯和人腦工程兩大科技入選“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并為此設立專項研發計劃。
目前,谷歌、IBM等國際巨頭紛紛布局人工智能產業鏈,力圖掌握人工智能時代的主動權。中科院副院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院士介紹,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為1270億美元,今年預計將達到1650億美元,到2018年預計超過2000億美元。
智能制造業迎“爆發點”
“人工智能是物聯網應用的重要方向,可加速智慧家庭、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的推進步伐,推進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激活新一輪產業及經濟增長。”業內人士指出。
據悉,人工智能的核心優勢在于決策智能化、應用多元化、工作持久化。根據產業結構,可分為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其中,基礎層包括計算芯片、大數據、存儲;技術層包括算法平臺、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識別處理和智能機器人;應用層包括無人駕駛、工業4.0、智能安防和智慧醫療。
與人工智能公司專注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企業專注人工智能平臺不同,當前正在謀求智能轉型的家電企業選擇了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家電垂直業務的路徑,力求迅速實現人工智能的產業化,長虹推出人工智能電視便是其中的“嘗鮮者”。
“長虹推出的人工智能電視并不是跨行業的、寬泛的大人工智能系統,我們的重點是將人工智能與黑電垂直業務領域深度融合。”長虹公司副總經理、長虹多媒體產業集團董事長郭德軒如是說。據介紹,基于長虹自主研發的Ciri語音平臺,可實現以人為中心的高效語音交互協同及語義識別與理解,并使人與電視開放式的自然語音交互距離達到30米。同時,基于大數據算法和一系列神經網絡算法,長虹人工智能電視會隨著用戶使用的時間增長,自動記憶、分析和推薦“主人”的喜愛,即便用戶只是下達相對“模糊”的語音指令,也能為用戶推薦其需要的內容和服務。
相比于無人駕駛、聊天機器人、機器學習等停留在理論和探索層面不同,家電產品融合人工智能可以迅速將人工智能技術、體驗和服務帶進千家萬戶,加速消費者對人工智能的科學普及和消費教育。與此同時,經過近年來一系列智能化轉型,家電企業的智能研發、智能制造水平已有大幅提升,擁有強大的智能制造平臺和人工智能產品定義能力。
事實上,經過近年來的互聯網轉型,長虹、海爾、美的等家電企業已經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有了較多的技術累積。其中,長虹早在2012年就開始涉足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并成了家電行業第一個大數據公司。
行業觀察家指出,“可以預見的是,在新一輪人工智能政策紅利的刺激下,那些具備快速變現人工智能產品的企業將率先獲得成長機會,與家庭生活緊密相連的智能家電產品將首當其沖,以長虹人工智能電視為契機,家電行業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